—写在省内最大矮塔斜拉桥宁江松花江特大桥合龙之际
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再传“好声音”。11月21日上午11时,随着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完成,我省最大矮塔斜拉桥宁江松花江特大桥顺利合龙,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解放至二莫段(以下简称大广项目)在此跨越松花江南北两岸,实现全线贯通。站在大桥合龙处向极目远眺,大桥如长龙卧波,横跨浩渺宽阔的江面,将吉、黑、辽穿连成线,三省之间的交通运输、经济交流将更加畅通、快捷、舒适、安全,为吉林省发挥高速公路网络规模效益,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再填坚实的基础。
宁江松花江特大桥为国家高速公路网“7918网”规划南北纵向线中的第5纵大广项目的控制性工程,为四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全长2236米,工程造价2.6亿元。此桥是我国第一座处于地震烈度VIII度区的4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也是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第一座、省内最大的矮塔斜拉桥。由高建局负责建设管理,中铁十三局集团一公司承建。
创新管理,为科学管理注入澎湃动力
由于工程特殊的地理位置,冬季受气温制约无法施工,夏季又受汛期制约影响施工,导致常年正常施工工期不足10个月,松花江地质条件差,沙层深,细沙多,主桥的下部结构为水下施工,桩基孔径、深度均为吉林省之最,主桥大孔径深桩基础最深达83.5米,直径2.5米,是施工重点、难点。宁江松花江特大桥设计基本涵盖了桥梁的全部类型:长大基础、斜拉桥、悬灌梁、预制梁、现浇梁……对建设者的管理能力及技术水平都是重大考验。
高建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管理形式,围绕工程建设中心任务,抓住质量、进度、安全、廉政四项重点工作,依靠制度的组织保障和技术的支撑保障作用,打造优质工程、优秀队伍。一是突出工作实效,强化项目管理。为提升为工程建设一线服务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将项目管理办公室更名为项目建设指挥部,在全局范围内挑选精兵强将进行充实管理、技术力量,以项目指挥形式加强责任管理,“按需、及时、主动、全面”推行项目管理。二是理顺工作职责,完善管理办法。对部分处室职能作了调整,重新编制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对工作职责和工程管理流程进行了科学设计和细化,确保局各项工作“职责清晰、相互配合、运转协调、形成合力”。三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工程质量联检制度,按季度对在建项目进行质量联检,加大检查频率,评比结果计入优质优价考评。建立技术服务制度,积极引入技术服务,弥补管理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缺陷。建立物资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交通产品厂商资质,严把营业、生产和质量资质关。改革大宗材料集中采购制度,建立了由物资站搭建平台,施工单位与厂家签订合同的供货机制,服务于工程一线。积极开展标准化施工探索,以该桥所在标段为试点并编制完成《吉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做到了施工场地完全硬化、钢筋集中加工、混凝土集中拌和、构件集中预制,充分发挥了集约化施工的优势,规范了施工现场管理,成效显著,为全面实施标准化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化整合后的项目指挥部带领施工、监理及科研单位,在高建局的直接指挥下,建立起了岗位职责清晰、层次分明、相互支持的项目科学管理体系,联合现场办公制度、图纸会审制度、质量专题会议制度、技术交底制度、项目月检及流动红旗评比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得到了健全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工程管理水平。2011年宁江松花江特大桥建设所在的03标段分项工程获得全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劳动竞赛“优质工程”荣誉称号。
“建设质量优良大桥,靠的是科技投入、资源投入和科学管理,我们的施工人员,不管是钢筋工、焊工还是机械操作工,都是持证上岗,都做了针对性培训,施工中严格按图纸施工,技术娴熟,实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大桥工期紧张、工程量大,最多时上千施工人员、近百台套施工设备24小时作业,却忙而不乱。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工人身上连一块皮都没蹭破。”大桥项目经理李志自豪地说。
科技创新,铸就吉林高速公路建设“style”
“这是我国第一座处于地震烈度VIII度区的4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将来不可预见的地震、狂风等外扰力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降至最低。”高建局总工程师丁洪民说。宁江松花江特大桥,这座集吉林省诸多“之最”于一身的工程,洋溢着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者创新精神的光彩,注定它的建设过程充满着创新与挑战。
优化跨江便桥及施工平台设计方案,将原设计驳船浮吊配合施工优化为履带吊车直接桥面铺设作业,优化设计桥面结构,可根据施工需要挪移,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优化水中围堰施工方案,改钢套箱常规方法为采取拉森钢板桩作围堰,提高施工速度,缩短工期35天。
采用旋挖钻施工,快速成孔快速浇注,提高了工效,攻克了流沙层和泥岩层深桩基础易塌方施工难题。
采取菱形挂篮施工方法,同时进行索具缆索施工,保证了工程进度。
采取从塔基础到索导管区域设置刚性骨架的措施,辅助索导管的定位,确保索鞍预留孔的精度,保证了工程质量。
在冬季砼施工时采用低温砼配合比,对砼原材料进行加温、预温措施,砼拌合用水使用加热水,确保混凝土的出仓温度和入模温度,现场砼入模后采用塑料布包裹、棉被覆盖、电加热等加温、保温措施,保证砼早期强度,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砼施工质量。
聘请国家钢铁总院检测中心对松花江特大桥钢箱梁焊接进行全面检测,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安全和大桥施工质量。
联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采用自平衡测试法和模拟试验法进行宁江松花江特大桥桩基承载力测试及综合研究,通过桩基承载能力的机理研究及三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得出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合理的结论,以及对地基土的参数提出合理的建议值,对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对确定合理桩长进行指导。
联合东南大学等单位组成大桥监控组,对宁江松花江特大桥主桥施工开展监控,及时对施工方法、材料性能、施工索力、合拢顺序等施工状态进行参数识别(监测)、调整和预测,保证大桥施工过程安全和成桥后达到设计所要求的线性和内力状态。
斜拉索采用了国内最先进、具有优越防腐性能的填充型环氧树脂钢绞线,在细节上提升工程质量……
“坚持做到工程优质、队伍优秀,积极引入科研第三方服务,并在项目建设前期的设计、勘探工作上有所体现,克服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地质勘探发生变更的短板,保证工程质量、工期,不容易、不简单!”2012年 4月24日,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冯正霖率在视察时宁江松花江特大桥建设现场时高兴地说。
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打造高效、优质、安全、环保的高速路,已成为全体建设者的共识,成为高建局管理理念的新内涵,成为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坚强的技术支撑保障。
标准化施工,从点到面的飞跃
“推行施工标准化对实现程序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解决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任务日益繁重与管理力量相对有限这一矛盾的有效举措,是同步抓好安全、质量、环保、进度和廉政的有效途径。”厅党组成员、局长纪景义说。
2011年高建局编制完成了《吉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讨论稿)》,在当时项目最大、工艺最多、最复杂、质量、安全要求最高、管理难度最大的宁江松花江特大桥所在的03标段进行试点。高建局指导试点施工单位结合《吉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讨论稿)》,制定推行了符合项目实际,涵盖了钢筋、混凝土、模板、临时设施等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量化标准,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使项目的标准化运作做到有章可依,分层次、分工序、分工种、分阶段、分岗位进行强力推行和考核培训,提高全员对标准化的认知水平,增强执行标准化的自觉性,规范项目管理行为。2012年5月省交通运输厅在总结宁江松花江特大桥所在的03标段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印发《吉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标志着吉林省高速公建设开始全面推行“标准化”,今年新开工建设的营松项目后续工程和长双项目均已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以“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为总体施工原则,做到了施工场地完全硬化、混凝土集中拌和、构件集中预制。标准化已然成为保证新一轮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安全以及环保和廉政的利器。
惊涛拍岸,赞叹着建设者的光荣业绩;彩虹卧波,展示着建设者的绚丽风采。如今,宁江松花江特大桥进入附属工程、桥面系铺设等阶段,2013年底有望全面交工通车。冲锋的号角声再次响彻吉林大地,全体建设者精神饱满,正在精心组织、全力冲刺。我们坚信,高速公路建设者们将会依靠坚实的技术支撑保障,以创新引领发展,以一流的业绩,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