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 坚 克 难 筑 通 途
-靖宇至长白山高速公路S11标段施工纪实
靖宇至长白山高速公路11标段全长16.595公里,合同额4.6亿元,工期28个月。采用双向四车道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整体式路基宽度24.5m,分离式路基宽度12.25m。沿线主要经过抚松镇、兴隆乡,线路主要毗邻省道S302,并在里马鹿沟3次上跨、1次下穿302省道,有15座大桥(含分离桥)、路基14100余米(单线),挡墙8.9万立,主要工程量为挖方263.5万立,填方206.6万立,桩基7273米,预制混凝土箱梁1144片,预制空心板梁290片;隧道长180米,由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
五大难点凸显项目压力
施工作业面狭窄。11标段路线所处大部分地段沟底狭窄,山势陡峭,尤其是里马鹿沟段,由于现有的省道S302线利用了谷内有利地形,给高速公路布线带来了极大困难。现有高速公路采用顺山高架桥、顺河高架桥、隧道、半幅路基半幅桥、挡墙、顺河涵、深挖方等方案穿越里马鹿沟,并对S302线多处进行改道、沟内大部分进行改河,施工作业面十分狭窄,同时在该段内结构物非常多,交叉作业现象普遍存在,工程十分艰巨复杂。
施工工期紧张。本项目计划工期882日历天,计划开工日期2012年8月1日,计划交工日期2014年12月31日。本项目地处长白山脉,冬季时间较长,一年有效施工时间不到七个月,夏秋季节雨水较多,工程不能连续施工,特别是路基工程施工时间更短,工期压力巨大。
施工环保要求高。本项目地处吉林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属于国家地质公园,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是重点。沿线中低山区挖方以强风化或弱风化岩石为主,岩石较破碎。
施工质量要求高。该项目是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是吉林省通往长白山天池旅游区的快捷通道,是吉林省的旅游路、环保路、生态路,特别是里马鹿沟段施工难度大,纵坡4%的高架桥连续达到3.5公里,因此在施工时必须确保质量合格,层层把关。
施工安全要求高。11标段施工期间,也正值旅游季节,由于里马鹿沟段地势狭窄,桥涵基础及路基工程均需爆破,只有封闭S302线才能施工安全,S302线交通管制面临很大的安全隐患。马鹿沟隧道长180m,V级偏压,洞口场地狭小。施工安全风险大,存在塌方、冒顶的危险。
有的放矢提升管理工效
为了保证工程按时竣工,施工单位设定5至9月为大干月,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施工生产过程中,克服天气、场地等不良因素施工,确保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施工作业工班和施工设备,增加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和现场管理人员,积极组织策划施工现场,由实地调查到科学组织,目前施工顺利。
为保证安全生产,项目进行多种形式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由所有项目领导、部门负责人参加,对工地范围内全方位排查,最大限度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对现场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讲解。安全人员对那些带有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长期地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日期,督促工段对危险部位及隐患部位进行监督整改,对危险及隐患严重的部位要有整改前与整改后的照片,做到有据可查,为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我们安全检查提供有效证据,在狭窄的作业面上加大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增设防护网、警示牌、宣传标语等,并加大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山体、河道及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对填挖坡面、取弃土场、施工场地等要求恢复植被,美化环境,美化路容。对高天深挖路段,设防护工程及排水工程,并以绿色植物防护为主,防止水土流失,对穿越寺庙、村屯路段,采用设声屏障及隔音林带等措施,防止噪音和粉尘污染。设计了短隧道、高架桥等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植被和山体,减少占地及对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施工上,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的环保理念,对于可挖可不挖的施工地点就不挖,能少挖地方就少挖,虽然给工程施工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为了长白山脉的环境更加美好也是值得的。施工中采取设置垃圾临时存放,将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对于可挖可不挖的施工部位不挖,地表腐殖土集中堆放,在工程完工后可以重新利用,经过合理策划组织,林地、山体得到了有效保护。
为保证工程质量,项目部以科技做支撑,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同时针对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隧道施工施做等关键环节制定了技术保证措施。一是聘请我局施工经验丰富的总工对专门对箱梁预制、隧道施工进行讲解培训,还到贵州学习标准化施工,取得了积极效果。二是引入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为混凝土施工提供技术咨询,从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全过程参与,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三是采用隧道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技术配合隧道掘进施工,及时发现隧道施工安全隐患,为隧道设计施工优化方案及处理措施提供依据,保证了隧道的施工进度与安全。四是墩柱采用滴漏养生工艺,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检查施工工艺,材料,规范施工现场等,保证了墩柱工程质量。
把握重点夯实技术保障
马鹿沟隧道进出口洞口段YK281+665~YK281+682、YK281+836~+845段为浅埋段,其中YK281+814~YK281+831采用半明半暗开挖方式,先开挖基坑,施工反压墙及套拱,回填反压墙外侧及洞顶碎石土,在套拱的保护下分台阶开挖洞内岩石土,出口段由于横坡较陡且表层覆盖土较厚,为了保证洞门及明洞的稳定,在反压墙下设置了桩基础,桩径2m,桩长依地形地质情况采用10m至6m不等,桩身最小嵌入弱风化岩2m,确保变形过大等现象。马鹿沟隧道地处浅埋偏压段,暗洞开挖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随时调整,严格按照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措施施工。
针对标段内半路半桥施工,路基挡墙施工,桥涵路基施工相互干扰,对施工有着较大不便利的因素,项目部组织有相关经验的技术人员多次考察现场,修正施工组织设计,并报审监理业主单位进行多次研究,最终确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通过优化施工工艺,提升现场质量控制水平。一是对墩柱混凝土养生采取了滴灌养生法,此种养生方法实现对混凝土24小时全面养生,节省人力,保证了墩柱的质量。T梁采用不同的养生体系,冬季采用蒸气养生,即能防寒又能达到养生效果,夏季采用喷淋设备对梁体砼养护。在大直径钢筋连接时,传统的搭接焊工艺既费料又费时,墩身钢筋采用机械套筒连接,既节省材料,同时使施工时间缩短一半。
为了规范材料进场质量检测与控制,在料场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对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做到很好的控制,材料的检验频率符合标准检验要求、检测数据真实可靠,杜绝不合格材料、防范掺假行为。规范工序做好交接工作,确保责任到人,加强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的过程控制和验收,确保工程各项指标抽检合格率达到规范要求。施工过程中运用的新工艺、新材料项目部配备了全自动钢筋加工机械设备,预制梁板张、拉注浆设备。钢筋加工场钢筋加工集中化、自动化,预制梁张拉注浆更加稳定可靠。
标准化施工助推科学管理
项目进场后即对全体技术人员及施工队伍的管理人员进行标准化学习,采用集体培训、现场指导的方式,先后组织培训14次、施工技术竞赛5次、施工质量现场会10次,定期现场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施工立即要求整改,满足要求后才能继续施工,并且在项目内设置标准化活动标志标牌,将标准化施工渗入工地每一个角落,加强所有施工、管理人员的认识,将标准化做细做实,不让标准化成为口头标准化。使施工标准化活动扎根现场、融入每个职工的工作习惯中,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本项目坚持以“让行为符合标准,让标准成为习惯”的管理理念,建设优良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临建设施全部参照标准化要求建设,均规划整齐、结构统一、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落实了工地建设标准化重点推行的“三个集中”,即混凝土集中拌和、梁片集中预制、钢筋集中加工,充分发挥集中管理优势,从源头上确保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钢筋加工质量,为实现精品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驻地由工作区、生活区、后勤服务区、活动区组成,建筑面积3300 m2,建有办公室、会议室、试验室、监控室、活动室、餐厅、厨房、宿舍、篮球场等,采取了阻燃的彩钢板材料建造,房内均配备了暖气、网络、电视等设施。项目驻地在驻地选址、安全、硬件设施及标示标牌等方面均满足标准化建设要求。本着机械化施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期的认识,混凝土集中拌合,梁板集中预制,钢筋及钢结构采取集中加工,设置了1#、2#拌合站,占地总达20000 m2,分别设置了设置过磅房、值班室、混凝土养护室等,建设了职工住房、食堂等设施;设置1#、2#预制梁场,占地总面积46445 m2,龙门吊13台,配备了充足的预制梁模板,确保施工硬件措施;设置了3处大型钢筋加工厂,采用全封闭式加工棚,为防止雨天影响钢筋制作,特别定做了移动式钢筋加工棚,此钢筋加工棚运用灵活,可使工人挡风避雨,避免钢筋生锈。为确保施工进度及质量,采用了先进钢筋笼自动成型机、数控钢筋弯箍机、智能张拉系统及压浆系统等的施工设备,这些先进设备不断推动项目生产平稳地向前发展,使施工达到标准化要求。
通过施工标准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得到了深入体现,各参建单位驻地建设舒适、优美,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施工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改善参建人员的工作作风、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