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ZT11标项目部的路并不平坦,走了很久,依旧是山峦相叠,青山为伴。甚至到了项目部的门口,也还是四面环山,满目苍翠。忍不住向项目部的同事流露对这美景的万分羡慕之意,却没曾想到,在他们的眼中,并没有美景,只有山,而且是一座座挡在建设之路上的,需要不断跨越的真正的“山”。
虽然挡在他们前面的是实实在在的山,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真正的难题,却是要在群山中“架桥”。
从冬天到冬天
从图纸上看,ZT11标段的19.046公里施工线路,貌似一条S型曲线,实际上,这条曲线已经被21座桥、2座隧道、5个梁场分割成了一条条线段。而且,作为全线桥梁工程最多的标段,21座桥已占去整个标段施工内容的66%。
所以,桥,成了躲不开的话题。而另一个躲不开的关键词,则是冬天。
项目部正式进驻,正是2013年最寒冷的12月,技术部部长山纪洪清楚地记得在大雪茫茫的深山里寻找桥位的情景。他说:“我们知道桥大概的位置,但是,大雪封山,下不去,无法测量”,虽然如此,但是,还是要尽快进行导线复合,寻找进场的便道。于是,由20多人组成的测量团队,在零下30多度的东北山岭间,开始了艰难的测量。为了让大伙尽量能保暖,项目部给所有跑野外的人都配备了警用大衣,棉裤脚是有拉链的,能够避免灌雪灌风。可是,雪,实在是太大了,很多地方都齐腰深,都是一点一点趟着走,两个小时才走了两公里。虽然万分小心,可是,有一次,测量员阚宏达还是掉进了雪坑里,另外两个伙伴用了半个小时才把他拉出来。那半个小时的惊心动魄,也许已成为此刻的笑谈,但在当时,却是步步惊心的沟沟坎坎。在大伙艰苦的努力下,作为全线地形最复杂的标段,他们第一个完成了复测。
东北的冬天冷的太刺骨了,上一个冬天的寒冷还没暖和过来,2014年的冬天,又开始了。
鹤大的冬天来的特别早,九月已经能见到飘雪了。这个冬天,项目部昼夜进行的桩基施工,让大家尤其难忘。桩基晚上也会施工,但是打完的桩基第二天已经看不到了,每打一根,技术员王汇就在形象图上做一个标记,看着那一排排的标记,他非常有成就感。即使在白天,因为雪大,走路也要特别小心,在王汇看来:“那些操作手真是很辛苦,一方面要用反铲往上掏泥水,一方面还要用火烤已经冻上的地方”,真可谓是冰与火的考验。其实辛苦的不止是操作手,在现场的技术人员,谁还没有几次受冻的经历呢?有一次,王汇正在现场验桩,这时有人打来电话询问测量要复测的事,两个人在电话里沟通,4分钟后,想挂掉电话时,手却动不了了,根本挂不了机。再次说起这件事时,王汇的一张娃娃脸上,挂着笑意,他说:“没觉得害怕,就是感觉很刺激”。而对于冬天,来自成都的山纪洪却不太适应:“冬天太冷,出去走五分钟衣服就透了,从来没经过这么冷,不适应,总感冒”。
也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因为这寒冷,鹤大的冬天,也显得越发地漫长了吧!
从绿水到青山
还好,春天终于来了,项目部的春天也来了!
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2015年3月8日开始,所有隧道都铺开了,21座桥的下部结构开始全面展开。随着白色变成青翠,绿草铺满山坡,一根根墩柱也在日复一日中,拔地而起。每一座桥,都在属于它自己的山谷间,盘旋着、延伸着、壮丽着。
“这个工程本身难度不大,但是,地点太分散了,一千多根墩柱,每天都要有人去监管,需要有足够的责任心才行,大家每天都会去工地,工作就是不断地重复,再重复”项目部副总工马跃原说:“我们就是用这样的重复,保证每一个墩柱的质量。”
能够重复,说明一切如常。但显然,抚生村头道松花江大桥是个例外。
抚生村头道松花江大桥跨江而建,是真正的依山傍水,因为这水,它自有一份秀美,可也正因为这水,它也经历了更多的风波。要想在水中施工,须先筑岛围堰,变成干施工,再进行打桩浇注。这本是平常的工艺,可难题是,这座跨江大桥的上游是一座水电站,它会不定时的开闸放水。2015年3月的一次开闸,不但淹了围堰,还造成了桩塌孔、电机损坏、模板冲走、钢筋笼子冲走的严重损失。据马跃原说:“这样的情况还挺多,围堰冲垮了好几回”,虽然损失有保险赔付了,但是,工期也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此外,由于山里地形复杂,位于二工区的苇芦村大桥也颇多不顺。根据线路设计,大桥的两个墩柱位于一家铁矿的沉淀池里,由于铁矿的生产不能停,所以,征地非常困难。项目部多次协商,最后从技术上,尽量不干扰铁矿生产,对红线范围内5米多深的淤泥进行置换。“虽然这两个墩柱的施工比其他的晚了些,但我们还是很高兴,它终于可以往下进行了”,马跃原对此,甚感安慰。
从慌乱到坦然
想要在一天的时间,看遍整个标段的桥,是不太可能的,桥与桥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要想抵达,却要经历不断地颠簸,千回百转。几乎不敢松开车上的把手,但是,身体仍会被时不时地颠起老高。与坐车的不适相比,窗外的景色则太过怡人了。偶尔闪现的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大桥,则更能点燃车里人的自豪之情。于是,眼睛不住地盯着窗外,倒颇有“车在路上走,桥在山中行”的感觉了。
那么,在往来的寒暑间,在这壮美的山谷间,成长起来的难道只有桥吗?当然不是。
负责榆树川互通的技术员闻永强,他的强项是干水工项目,但是由于鹤大工程需要,他来到了这里。面对着与水工颇为不同的路桥施工,闻永强一开始干的并不顺手,“互通的匝道很复杂,它的曲度很美,却给施工增加了难度”,为了避免走弯路,闻永强一直在学习,他想借助别人的经验更快地成长。他大多数时间在现场,不停地看、不停地问,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他已经能熟练地掌控现场了。可就在此时,他又被调到了梁场,负责预制梁。对于这样的转变,闻永强显得很坦然:“项目需要有经验的人,我希望能多经历一些,多积累一些”。、
为了更好地掌握梁的预制方法,他就住在距离现场20米的地方,这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小伙子,已经适应了周边源源不断的噪声,他说:“这里的人,对噪音都有抵抗能力”。他的办公室也是宿舍,电脑桌面上是他和妻子的婚纱照,旁边是一本本厚厚的书,有几瓶常用的药,散乱地堆在一旁,风扇猛烈地吹着,但屋里依然很热。梁场附近,一座跨江大桥正在架梁,对面青山如画,车流攘攘,脚下江水奔腾,站在桥上的闻永强感慨地说:“建设的过程确实不容易,但是建成后,这里会成为一道通途,这就值得。”
在经历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对此,性格温和的山纪洪,显得更浪漫而充满温情,他说:“来了很久了,看地里的玉米,发芽、长大、长棒子,看山上的雪白了、雪化了,看着桥起来了,路快成了,感觉非常好”可是,对于一年前的他来说:“哪有时间看风景啊,就看这柱子咋还不起来呢?”让他也非常开心的是:“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去年的新生都成长起来了,知道该干啥了”。
技术员史飞,是大伙眼中的“桥梁专家”,这个看上去并不豪放的蒙古人,反倒有些腼腆。说是专家,其实也才毕业两年而已。他说:“第一次遇到的突发事件,是一台混凝土车整个陷进便道里了,当时还在下雨,真的很慌”,可是现在遇到再难的事,他也非常淡定了,这份淡定背后,其实,是缘于另一种“恐惧”和历练,“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200多个电话,接到耳朵疼,现在喜欢用免提,晚上电话响,还是特别害怕”。
千锤百炼之后,项目部也有了新的收获,7月份,ZT11标在鹤大总部综合考评中,以96.11分的成绩斩获全线第一名。说起这份荣誉,项目部副经理王家波非常动容,他说:“我们很看重这份荣誉,因为它体现着我们的价值和尊严”。
的确,在东北的群山之间,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山与山之间穿梭着,在寒与暑之间坚守着。这一条长路,若白练飞转,似鹤舞群峦。为了早一天,让路联通路,让山告别山,他们,还将会不辞辛劳地在这片大地上,来来回回,兜兜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