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专题 - 绿色发展 节能先行
2019-06-20 16:04 来源:作者:
打印 | 字号 : [ ] |

生态吉林的绿色公路实践

——访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局长 孟昕

 

  各位网友大家好!吉林省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始终注重环保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高速公路生态文明建设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今天访谈我们邀请到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局长孟昕,请他来介绍生态吉林的绿色公路实践。孟局长,欢迎您!

 

  【孟昕】   

  主持人你好,很高兴通过部网站平台与大家交流吉林公路建设工作。

 

  【主持人】   

  孟局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吉林省绿色公路建设理念的演变。

 

  【孟昕】    

  吉林省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始终注重环保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在高速公路生态文明建设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007年,吉林至延吉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就提出了“生态、环保”理念,确定建设“生态路、环保路、安全路、景观路、廉洁路”的目标。2011年在原有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安全、耐久、廉洁”的理念,在坚持“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倡简约实用、安全耐久,强化质量意识。在中西部平原地区修建大广和长双高速过程中,提倡低路堤,节约集约化利用土地。在东南部山区修建营松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原生植被的保护,创造性提出将路基边缘线设为“施工环保绿线”,与占地红线之间区域内的原生植被在第一次清表时予以保留,根据工程需求对区域内须占用的部位进行二次清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植被,加强对沿线名贵树种的保护和移栽,同时探索服务区污水生态处理等关键技术,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保措施扎实有效。

 

  2014年开工的鹤大高速敦化至通化段,被交通运输部列为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和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主题性示范工程(简称“双示范工程”)。我们结合沿途多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的区域特点,秉承“抗冻耐久、生态环保、循环利用、低碳节能”的建设理念,融合了低碳、环保景观等多项科研成果以及多年的施工、设计经验,同时引入保护路域湿地及其水系连通、设置野生动物通道等国际领先技术,在绿色生态公路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2016年,交通运输部《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明确了绿色公路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我们按照部里的要求,对鹤大高速公路进行了进一步的绿色发展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2016年集安至通化项目开始,我们在全面推广应用鹤大项目的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生态融合、文化展示、景观营造、旅游服务、实用耐久”为建设理念,利用各项目不同的地域和生态优势,发起了新一轮的绿色提升,不断推进吉林省公路建设绿色转型发展。

 

  【主持人】  

  “统筹资源利用,实现集约节约”是部《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明确的主要任务之一,吉林省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孟昕】    

  一是设计时坚持适度、简洁、自然、实用原则,节约资源。集约利用通道资源,尽量与既有公路并行布线,以减少对土地的分割;尽量采用短捷的路线方案和阳坡布线,节约运营费用;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山区路线尽量依山脚布设,纵坡设计平缓,达到资源节约;高填深挖路段尽可能采用以桥代路和以隧代路等方案,少占土地资源;路基横断面设计优化碎落台、护坡道的宽度和边沟尺寸,或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支挡措施,收缩坡脚,减少占地。

 

  二是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资源利用。临时便道尽可能利用现有林道、村道,减少便道用地;施工场地按标准化要求建设,减少临时用地。路基防护时填高大于4米的路基边坡以及挖深大于4米的路基采用机制砌块叠拱防护,沿河路基采用燕尾槽生态砌块防护,减少圬工数量。

 

  三是推广特色地产材料、废弃材料循环利用技术。例如:填料型火山灰、硅藻土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应用:采用火山灰填料型改性剂改性沥青混合料,提高高温抗车辙性能70%、低温抗变形能力15%。在鹤大高速抚松、泉阳连接线下面层推广硅藻土材料,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尤其是高温性能。应对极端气候的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在鹤大高速公路实施了81km,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提高幅度可达70%,低温抗变形能力提高幅度达30%,冻断温度可达-36℃,可有效提高沥青路面应对极端高低温气候的能力,并助推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油页岩及植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与应用:针对吉林省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油页岩资源亟待开发的现状,以数量巨大的油页岩废渣为原料,提出了不同种类油页岩灰渣在沥青混合料中利用的可行性;以玉米深加工废料为基材,开展植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与应用,开发了以植物沥青为添加剂的道路沥青生产方法。弃渣弃方巨粒土及尾矿渣路基填筑技术推广应用:鹤大项目共采用284万立方米隧道弃渣及弃方、22万立方米尾矿渣进行路基填筑,减少了大量的弃方及借土填筑路堤占用的农田耕地。集通项目认真开展“零弃方”专项活动,统筹资源利用,通过合理优化隧道与路基工程的施工组织,全线隧道洞渣实现100%利用,取消了8处取弃土场,实现了资源集约节约,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有效降低了公路建设给沿线带来的自然环境破坏,并降低了工程造价。

 

  【主持人】   

  孟局长,在加强生态保护,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吉林采取了哪些措施?

 

  【孟昕】    

  一是大力推广应用植被保护与恢复技术。鹤大项目针对长白山宝贵的森林资源,开发了公路路基分步清表技术,建立了植被分级保护方法,推广应用植被恢复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生植物资源。集通项目在路基施工之前先划出“占地红线”和“环保绿线”,两线之间的原生植被在不影响道路功能的前提下实行强制性保护,尽可能地不破坏路线周边环境。分离式隧道两个洞口之间的鼻端位置、场区绿化区域、桥梁下方等原生植被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进行保护。隧道洞口遵从“早进晚出”的理念和仰坡“零开挖”的思想,加强对隧道洞口原生植被的保护和早期恢复,两幅隧道之间的土体尽量保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边坡防护尽量采用适合本地生长条件的植物防护,取消不必要的圬工砌体。

 

  二是系统开展污水治理。推行多介质生物滤池与潮汐流人工湿地组合污水处理技术,利用低温反硝化菌群调控技术,解决了季冻区公路服务区冬季污水处理不达标的行业难题,同时运行成本仅为常规技术的1/4,管理养护简单,建设了我国季冻区首个服务区冬季污水处理稳定达标样板工程。应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在桥梁两侧沿纵坡安装径流收集管道,并设置油水分离池,有效保护敏感水体。在施工场地和施工驻地设置沉沙池、污水收集池,防止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附近河流或溪沟中。集通项目在全线布设了22个水保监测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推广应用区公路边坡生态砌块及道面铺装成套技术。鹤大项目利用大量的隧道弃渣,通过自主设计制造的移动式全智能、高质量的生态型砌块生产设备,加工兼具美观、高强、抗冻于一体、适用不同边坡特点的生态砌块产品,对边坡进行生态防护,形成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就地修复的一体化生态修复流程,转化利用率高达90%以上。

 

  四是着力推进施工扬尘整治。对参建单位施工设备进行排查,对不符合排放标准、超年限使用的施工车辆、设备进行更新。施工过程中严格降尘管理,专门下发治理施工扬尘工作要点,采取洒水、苫盖、雾泡机等降尘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和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持人】   

  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公路的强大驱动力。在创建绿色公路实践中,吉林省如何以创新驱动,实现科学高效?

 

  【孟昕】    

  在鹤大项目中,我们围绕“抗冻耐久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耐久、生态、环保、节地、节能及废旧材料综合利用为重点,实施了7个专项、23个子项的科技示范项目,形成抗冻耐久的长寿命路面典型结构与材料指标阶段研究成果,开发地产筑路材料的成套综合利用技术、工业和矿业废弃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循环利用技术、筑路材料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成套技术、高速公路低碳节能技术、保护水系连通的路基建造、湿地营造与补偿、寒区服务区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技术等六项创新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线共保护黑土资源228万立方米,保护原生境9万平方米,保护与处理生态敏感路段湿地25处,保留树木35万棵,通过多介质生物生态协调处理技术保护7处水体环境,完善桥面径流净化处理系统保护25处敏感水;通过循环利用减少取、弃土场,节地2360亩;五个节能减排项目替代标油4万吨,节约标煤2万吨,使用废旧橡胶4904吨,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共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专著4部,编制地方标准及指南13项,取得专利9项;通过季冬区柔性基层路面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应用推广,有效提高了桥隧构造物的抗冻耐久性、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工程质量明显提高。在第二届全国绿色公路发展暨鹤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技术交流会上,鹤大高速公路的科技理念和创新成果赢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孟昕】  

  从集通项目开始,我们把鹤大项目的创新成果广泛应用到所有在建项目之中,并根据项目特点,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如集通项目,广泛应用隧道温拌沥青、施工期集中供电等节能效果显著的技术,广泛采用LED照明等节能设备,公路低碳运营指示系统、运营期节能照明等技术。其中,以信息处理与融合为手段,利用行为感知、环境感知和光电测控技术,通过定点照度测量和差分图像处理对隧道照度进行实时监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车进灯亮,车走灯暗”的隧道照明节能智慧控制系统,实现了隧道灯光照明的按需供给,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相比于灯具全提供80%亮度模式可实现48%的节能效率。寒区高速公路房屋建筑工程节能保温技术,将被动式技术理念引入寒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提出了季冻地区高速公路独立建筑墙体构造优化及门窗安装节点等节能关键技术,实现了服务区野外独立建筑节能效果65%的目标。

 

  二是系统开展污水治理。推行多介质生物滤池与潮汐流人工湿地组合污水处理技术,利用低温反硝化菌群调控技术,解决了季冻区公路服务区冬季污水处理不达标的行业难题,同时运行成本仅为常规技术的1/4,管理养护简单,建设了我国季冻区首个服务区冬季污水处理稳定达标样板工程。应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在桥梁两侧沿纵坡安装径流收集管道,并设置油水分离池,有效保护敏感水体。在施工场地和施工驻地设置沉沙池、污水收集池,防止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至附近河流或溪沟中。集通项目在全线布设了22个水保监测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主持人】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不断提升,绿色公路建设也越来越注重需求引领下公路的服务提升。近年来,吉林省在挖掘自然生态资源,提升绿色旅游服务品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是否能做一下详细的介绍?

 

  【孟昕】    

  在鹤大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民俗文化及旅游服务与沿线设施景观融合,充分挖掘古渤海国、抚松人参、靖宇红色文化等特色,融入建筑与景观小品设计中,展现了“悠悠古驿道述吉林故事、通边达海路展高速新姿”的设计主题,提升了旅游服务品质与旅游价值。集通高速公路沿线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我们进行了以“融生态、展景观、呈文化、拓服务”为宗旨的绿色提升设计:

 

  一是环保措施更加到位。客土喷播、凿穴绿化、生态边沟、仿生挡墙的设计,使公路更自然地融入环境。二是景观效果更加显著。隧道从洞门到内饰亮化效果全面改进,沿线布设景观台优化升级,混凝土防撞墙采用衬模印花技术等,使公路沿线景观焕然一新。三是旅游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区增设房车营地、宿营地、旅游展示板,设置休闲驿站和步行栈道等,拓展了公路旅游的功能。四是文化展示更加全面。通过融入高句丽文化、人参特色、红色旅游等文化元素,对“世遗古都、国参故里、边境风情、养生福地”等城市名片进行了展示和引导。五是智慧交通设施更加完善。增设了服务区停车管控系统、环境感知的智能隧道照明、气象信息收集、旅游信息动态发布查询系统等,实现了人工智能管理。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做好每一处“小品”,描好每一笔“水墨”,多角度、多维度提升高速公路多元化供给水平,努力打造吉林特色的绿色旅游公路示范工程。

 

  【主持人】   

  吉林省绿色公路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孟昕】   

  2018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原则,我省绿色公路建设发展的每一个建设行为都将对标总书记提出的六大原则,遵循六大原则去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不断总结完善绿色公路建设经验和管理手段,建设名符其实的绿色品质工程,真正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发展。

 

  【主持人】    

  孟局长,请您回复一下网友提问。有网友提问:“在《厉害了,我的国》中看到鹤大高速公路,真的很漂亮,这才是真正的绿色公路,原生态好是主要原因吧?”

 

  【孟昕】    

  吉林省的确是生态大省,特别是长白山区域的生态环境是比较好的,在全国排在前列,但这也决定了该地区的环境高敏感性,破坏、过分扰动和恢复不及时都会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因此,鹤大高速公路能呈现给世人美轮美奂的景象绝不是无为而来,背后的努力与付出才是重要的因素。鹤大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和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主题性示范工程(简称“双示范工程”),实施了生态环保、节能减排项目38项。其中,植被保护与恢复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长白山宝贵的原生植物资源,全线共保护黑土资源228万立方米,保护原生境9万平方米,保护与处理生态敏感路段湿地25处,保留树木35万棵。通过多介质生物生态协调处理技术保护7处水体环境,完善桥面径流净化处理系统保护25处敏感水域。采用弃渣弃方巨粒土及尾矿渣路基填筑技术,通过循环利用减少取、弃土场,节地2360亩。“粉煤灰利用、隧道弃渣利用、沥青路面、施工期集中供电、沥青拌合楼油改气”等五个节能减排项目替代标油4万吨,节约标煤2万吨,使用废旧橡胶4904吨,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从简单的介绍和数据能够看出,绿色公路的建设既需要高度的人为关怀,还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支撑。

 

【主持人】

孟局长,有网友提问:“吉林是有名的绿色生态旅游大省,你们是如何实现公路建设和保护生态促进旅游双赢的?”

 

  【孟昕】    

  对于绿色旅游公路的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我们以秉承“融生态、展景观、呈文化、拓服务”的宗旨建设绿色旅游公路。一是注重保护生态、彰显天然的环保理念。在路侧及边坡防护方面,取消圬工防护,放缓边坡和设置路侧净区,建造浅碟式生态边沟、优选本地适生植物防护,重新对景观绿化进行设计,适当采用客土喷播技术,自然栽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乡土树种,加快自然恢复的进程。修建原木仿生挡墙,使公路更自然地融入环境。二是进一步增强公路景观效果。全面改进隧道洞门和内饰亮化效果,优化升级布设沿线景观台,建造仿石、仿木挡墙,防撞墙采用衬模印花技术等,使公路沿线景观焕然一新。三是进一步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服务区增设房车营地、宿营地、旅游展示板,设置休闲驿站和步行栈道等,并在旅游区修建旅游休息区,销售当地特产和旅游宿营,布设环形观景人形步道,并增设服务区停车管控系统、气象信息收集、旅游信息动态发布查询系统等,进一步拓展了公路旅游的功能。四是进一步彰显历史人文特点。如在通往著名旅游景区集安市的高速公路上,融入了高句丽文化、人参特色、红色旅游等文化元素,对“世遗古都、国参故里、边境风情、养生福地”等城市名片进行了展示和推介。通过这些作法,努力打造生态良好、环保达标、景观和谐、安全通畅的公路生态系统,实现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主持人】    

  还有网友提问:“请问吉林作为绿色生态大省,近期在绿色环保技术发展方面有哪些成熟的经验?”

 

  【孟昕】   

  吉林省近几年在以往重视生态环保工作的基础上,注重经验,大力推动绿色环保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展了全面、全方位的绿色提升,也逐步形成了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绿色环保技术。

 

  一是强化对资源进行集约、循环利用。集安至通化高速公路全线隧道洞渣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了交通运输部提出 “零借方、零弃方”的绿色公路建设目标。长春至拉林河高速公路利用旧路材料57.65m3;吉林至机场改扩建项目全线利用旧路材料20.86m3

 

  二是在桥梁工程设计中,为避免融雪剂和除冰盐腐蚀混凝土护栏及护栏底座,在易受腐蚀的部位镶贴花岗岩饰面,兼做内侧模板,与砼同步施工。

 

  三是在隧道工程设计中,采用削竹式洞门。隧道内距洞口50m范围内镶贴花岗岩饰面,其他边墙镶贴瓷砖、拱部喷涂无机涂料,中间设置视线诱导腰线。隧道内路面采用温拌沥青,隧道照明采用LED节能灯具。

 

  四是在安全设施设计中,通过设置图像与文字相结合标志、仿木结构标志等特色指引标志,对观景台、旅游标志等进行标识。设置主题LOGO体现路域特色。进入隧道洞口前采用彩色防滑标线,互通立交范围内标志及隧道名称标志采用主动发光标志,采用浅蝶形生态边沟,减少对事故车辆的伤害。

 

  五是在环保景观设计中,采用乔灌木结合、景观树种和常绿植物相结合方式,提升景观效果。采用当地树种,弱化工程痕迹,与自然相融合。沿线景观效果好的声环境敏感点,采用透明式声屏障。监控系统采用仿生材料包裹,设计成树枝和树叶形状。对重点路段,如互通立交、服务区、隧道洞口、分幅路段等,进行微地形处理,采用放缓边坡方式,使其自然和谐。

 

  六是在智能交通工程设计中,收费站采用可伸出式无人值守自动发卡系统,便于驾驶者拿取通行卡。服务区设置停车余位显示系统、旅游及道路信息动态发布系统和公众信息发布平台,隧道采用环境感知的智能照明和智能通风系统。服务区全场区设置wifi覆盖。

 

  七是在房建工程设计中,采用电锅炉和电热膜采暖,减少大气污染;采用污水处理设备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并集中收集外排。在服务区增设房车营地、旅游展示板,设置休闲驿站和步行栈道,服务区休息大厅设置手机加油站,公厕内设置儿童专用小便器、洗手盆,设母婴室、第三人卫生间,残疾人卫生间。室外预留儿童娱乐、健身器材位置。结合地域文化对收费雨棚进行提升设计,加强建筑节能保温设计。

 

  【主持人】   

 

  感谢孟局长的详细解答,今天访谈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