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媒体关注
2021-02-25 10:23 来源:中国交通报
打印 | 字号 : [ ] |

绿秀场 吉林龙蒲高速 绿意起白山 延边风情见

  不久前,吉林龙井至大蒲柴河高速公路通车。无人机俯瞰,蜿蜒盘踞于长白山区崇山峻岭间的龙蒲高速公路,沿途风光绮丽、民俗风情独特。

  龙蒲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部确定的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一方面克服沿线不良地质条件,另一方面充分考虑资源集约利用、断面优化及填挖平衡、线形优化,减少了环境污染,筑起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又一区域大通道。

  以体系保工艺 以工艺保质量

  龙蒲高速公路地处吉林东部长白山区,地形起伏较大,部分路段位于延吉盆地波状台地区和盆地边缘地带,路基不稳定。特别是仙峰岭1号和2号隧道,皆为特长隧道,共同组成总长超过12公里的东北严寒季冻区最长公路隧道群,地质情况复杂,是工程质量和工期控制重点。

  “为破解工程难题,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采用锚索框架梁、锚杆框架梁、抗滑桩、支撑渗沟、客土喷播等措施保证路基边坡稳定。”龙蒲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邢进说,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塌方、涌水情况,指挥部多次邀请国内隧道施工专家深入一线指导,创新工法,保证隧道施工有序推进。

  工程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龙蒲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大力推动施工标准化建设,实行混凝土集中拌制、钢筋集中加工、混凝土构件集中预制“三集中”,并编制印发各类施工作业指导书10余份,以体系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

  针对重点部位,建设者们创新采取特殊措施:在隧道内,以梯形、蝶形止水带取代以往的背贴、中埋式止水带,可以缩短安装时间;在易被除雪剂侵蚀的混凝土部位,增设花岗岩镶面,提高防腐性能,降低养护成本,还能达到视觉美观效果。

  全线开展的“微创新”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一线管理技术人员的主观创造性,在提高功效、节约成本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工程品质。

  邢进介绍,建设者们取得攻关技术成果2项、微创新成果13项,发表科研论文14篇,取得国家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省级工法3项和QC成果6项。

  突出地域特点 统筹项目重点

  作为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项目,龙蒲高速公路从“突出地域特点,统筹项目重点”入手,构建了“资源节约、节能降耗”“品质提升、环境友好”“交旅融合、展示特色”三大示范板块,总计16项重点任务,43项分项技术,将其打造成“内提质量、外树形象”的高品质绿色公路。

  在进场施工前,建设者们就提出“不破坏环境,就是对环境最大的保护”这一理念。据统计,全线表土利用率达到100%,隧道弃渣利用率达到88%,保护各种林木2.5万余棵。

  成绩来之不易。在施工便道,每个标段配备足够的洒水车,做到施工时防止扬尘,以免污染空气。对于施工产生的泥浆,他们集中收集处理,防止泥浆随意排放,污染水源。全线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并且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安装声屏障,减少给附近村民带来的噪声。

  在一系列环保措施基础上,建设者们营造微地形,形成景观层次,提升绿化效果。全线利用弃土和隧道出渣,在互通区、隧道分幅路基之间采用微地形手法营造园林,通过地形的起伏变化形成景观层次、加强景观艺术性,并满足互通匝道与主线之间防眩需求。

  微地形完成后,建设者们种植乔木,让乔灌木结合。在驾驶员行车视线范围内,通过6米至8米高的云杉为主、其他乔木为辅的手法,形成不同颜色不同层次相间的景观效果,使其更接近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也是龙蒲高速公路“交旅融合,展示特色”思路的体现之一。龙蒲高速公路途经朝鲜族文化及长白山自然景区,建设者们通过绿色建设的方式打造生态轴,构建以天池服务区、古洞河服务区为主的旅游服务核心,并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收费站、互通区、服务区。

  建成后的龙蒲高速公路将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及保障国防建设需要,更将充分展示长白山区的特色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发挥公路作为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载体作用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张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