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2021-01-29 13:21 来源:新华社
打印 | 字号 : [ ]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度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处于“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历史焦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为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为经济政策划出了重点。

  一、财政政策:“积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会议对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了全新的要求。一是要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二是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一是经济发展“更可持续”。经济“更可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从“减税降费”转移到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包括“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预计明年财政政策将结合需求侧管理,加强对于新基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可能会推出税制上的改革。

  二是财政政策“更可持续”。会议要求财政政策“更可持续”,强调“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同时“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倡导“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考虑到2021年实际经济增长预期为8.2%,财政政策仍具有调整空间。未来财政政策大概率不会收紧,但会主要依托经济增长逐步回归常态。

  二、货币政策:“稳健”、“灵活精准”、“不急转弯”

  会议明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没有改变,同时强调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受到基数原因,预计2021年名义GDP增速可达到9.95%,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一是货币政策保持和前期政策之间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既不搞大规模刺激,也不贸然收紧,在政策走向中性基础上预调微调,令各类主体形成稳定预期。同时继续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经济在合理区间内运行,预计结构性工具的使用将成为明年常态化的政策操作模式。

  二是货币政策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会议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同时伴随着“包商银行打破刚性兑付”和债券市场频频“暴雷”事件的发生,会议首提“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预计会加大力度健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防范资本市场风险。

  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考虑到经济的和产业的安全性,今年国家把科技创新放在明年重点任务的第一条,包括明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对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会越来越大。

  一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越性,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将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强调“自主”的发展思路。另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促进和支持科技创新列入政策目标。

  二是营造良性科研生态,首先,要形成开放包容的人才交流生态;其次,要形成奖惩明确的成果激励生态;此外,要形成规范良好的科技伦理生态。

  四、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主可控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目标,面对近年来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未来仍然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供给方保障形成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确保明年开局之年为“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增强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特别要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下功夫,迫切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在关键技术和产业领域上占据一定制高点,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产业精耕细作上既需要加大资金、资本投入又要培育工匠精神,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增强在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中的能力。

  在“产业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方面,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优势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着力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强化基础研究,统筹规划并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进一步提升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