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初融,我省各级公路迎来了一年中关键的“复苏期”。4月10日至12日,来自《中国交通报》、省广播电视台、中国吉林网等中央驻长和省内主流媒体的7名记者在3天时间里深入吉林市、四平市两地的多个点位,实地感受养护一线的匠心与科技——冻融交替、温差剧变带来的路面病害与冬季积弊,正被一场覆盖全省的春季养护攻坚战逐一化解。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之眼”
“探索发展低空经济,打造病害巡查的‘智慧之眼’,我们利用智能无人机巡查系统,过去需要人工巡查3天的路段,现在2小时即可完成全维度‘体检’。”在吉高集团数字产业园内,吉高集团数据信息中心主任孙会介绍。在电子大屏上,桥梁无人机全时空路网运行监测平台正闪烁着密集的光点,55条无人机“航线”如一张精密织网,覆盖重点桥梁和重点路段,构建起“AI智能巡查+数据闭环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的全链条养护新模式。孙会告诉记者,此前的632次飞行任务累计探查出了78处隐患。腾空而起的无人机螺旋桨搅动着春寒,也为养护作业注入了炽热的科技温度。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之眼”,科技的触角延伸至高速公路养护的每个细节。
在吉林分公司的樟子松林带间,电动高压泵喷洒的药雾随风轻扬,6849棵“老树”历经“靶向用药+周期防治”,将在不久后重现苍翠。
在双辽分公司的管养路段上,安全布设区的橙色锥桶如卫士列队,灌缝作业与护栏清洗同步推进,新型垃圾清检车稳稳前进,带动电动毛刷将高速公路上的垃圾强力清扫。
不断积累的技术成果、愈加成熟的场景应用,正推动我省高速公路养护朝着更生态、更清洁、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当前,随着全省气温持续回升,吉高集团以“畅安舒美”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统筹推进高速公路病害排查、路面灌缝、交安设施维修清洗、设备设施维修保养及绿化维保等重点工作,力争“早规划、早安排、早启动、早见成效”。
用“精耕细作”打造精品线路
“我们第一时间对养护人员进行了技术交底,采取人工机械相互配合、边坡路面一起整治的方式,力争打造精品路线。”伊通县公路段段长吴兆东指着养护现场介绍道。
在伊通县饶盖线养护作业现场,一组养护工人手持钉耙、铁锹,在自己分管的路肩上勤恳工作;一组养护工人配合挖机,正将边坡的角度抹匀、基底凿实。后方广袤的黑土地上,几名劳作的农民拄着农具看着挖机隆隆作响。
路面整洁、路肩平顺、路域干净、道口畅通、标牌完好、标线清晰、景色宜人——精益求精的匠心浸润在每一寸公路的肌理中。
在省道永新线一级路两侧,标志标牌清理正在紧张进行,排水系统已全面疏通;在国道黑大线一级路旁,“人机配合”“人人协作”,路面灌缝和边沟清理等作业正高效推进;在舒大线的路基上,老员工边操作边正向新员工讲解公路路基整形的重要性,并手把手将整形技巧传授下去……
把脉问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公路管养人员用精耕细作的匠心将精细化养护落到实处,公路路域环境从整治迈向提质。
当前,依托春季气温回升有利时机,省公路局指导各地公路管养单位全面开展普通公路路况恢复工作,重点整治冬季雨雪冰冻灾害及低温天气造成的公路及沿线设施损害,全面恢复公路服务功能,提升公路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整修路肩、边坡3818公里,清理边沟3511公里,清理垃圾1.7万余立方米,修补坑槽7845平方米,路面灌缝22.9万延米,桥涵清淤2591座,刷新轮廓标、示警桩1.3万余根,清洗波型梁、防撞护栏521公里。
风雪褪尽,春山可望。
当晨光洒向焕然一新的公路网,车轮与沥青的摩擦声正谱写着新的序章——这里,是风景线、是生态线、是安全线;这里,每一寸坦途都镌刻着公路人的匠心,载着过往司乘人员通往更美好的远方。
来源:省交通宣传中心
作者:张士鹏 贺孟霄 薄文豪
初审:张思文
复审:王田田
终审:胡 勇 马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