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长春)通过评估并再获殊荣
依托于省交通科研所建立的“季节性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长春)” 2007年12月通过交通运输部认定后,在2013年8月交通运输部组织的第一次评估中位列第15名,获得了“优秀实验室”的称号。2018年进行的第二次评估涉及全国各地认定满5年的43家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在激烈的竞争中,“季节性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长春)”在省部领导和行业专家的支持下,顺利通过评估,并取得第6名的好成绩,在省级科研单位中名列第1名,被评为“优秀重点实验室”, 并在交通运输部51个科研平台中荣获由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主任联席会议秘书处颁发的“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十大创新平台”荣誉称号。
季节性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行业重点实验室(长春)立足于解决季节性冻土区公路交通领域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紧密围绕“季节性冻土区公路工程建设技术”和“季节性冻土区公路工程养护技术”两大研究领域,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以及工程技术服务等为主要任务,目前已形成了“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工程技术” “季节性冻土区路面工程技术” “季节性冻土区桥隧工程技术”和“季节性冻土区养护工程技术”4个特色鲜明的优势研究方向。同时,根据国家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新增加了“智慧交通和绿色公路”研究方向。目标是着力将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展高水平的研发活动、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搭建良好的科技平台,也为开展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本次评估期内,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季节性冻土区路基、路面、桥隧、养护及智慧交通与绿色公路5个研究方向,累计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95项,总经费1.09亿元。经过刻苦攻关,科研项目成果累计获得各类奖励36项。依托重点实验室完成的“季冻区高速公路抗冻耐久及生态保护关键技术”项目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总结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编写的交通行业首部公路工程抗冻设计与施工的规范技术标准《季节性冻土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于2017年4月1日颁布执行,在抗冻耐久、生态环保等方面摘取丰富的技术成果。依托重点实验室申请获批的国家专利37项,另外,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4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技论文 120 篇。
重点实验室积极探索以工程为载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成果开发与推广应用模式,承担了交通运输部“长白山区鹤大高速公路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和“鹤大高速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主题性项目”共38个项目的技术支持和项目实施工作。历时4年,对“双示范”项目的实施全过程实行了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成果总结提升,在抗冻耐久、生态环保、循环利用、低碳节能等方面摘取丰富的技术成果,社会、经济、环境及节能减排效益显著。技术成果在我省新建12条高速公路进行复制应用,对全国季冻区高速公路建设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项目在2017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工程——中国高速公路:新理念、新飞跃”专题中得到报道;同时,被收录进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及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6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重点实验室创新成果于2018年10月在“香港创科博览会”进行了为期10天的展览,在中国交通报、中国公路网、光明网、新华网、吉林日报等多家媒体上进行宣传。
2013至今,重点实验室利用交通运输部拨付的专项经费以及省交通运输厅配套经费新购置国内外先进试验设备24台套,价值2400余万元,用于科学研究、开放交流和公益性技术服务。其中路面足尺加速加载设备为美国ARA公司生产,是国内首台、国际第2台可以同时实现高低温模拟的加速加载设备。目前,重点实验室拥有300余台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整体使用良好。依托重点实验室建成了以兴隆科技园为中心,集室内可控模型测试、野外观测监测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季冻区公路工程抗冻观测基地和数据中心,为季冻区公路工程基础研究、抗冻规范修订提供观测数据,面向国内季冻区实现平台大数据共享。
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将“季节性冻土地区公路工程抗冻耐久关键技术” “应对极端气候的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成套技术用” “填料型火山灰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等成果在我省公路工程建设与养护工程中推广应用上千公里,成果转化项目共234项,实现了成果转化经费1.4亿元,提高了公路建设和养护质量,实现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环保。
为建设一个高水平、开放型的行业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举办了第十六届中日冬季道路交通技术交流会,与澳大利亚举办了学术交流会,联合承办国际会议2次,承办国际国内会议25次,邀请来实验室讲学的国内外专家35人次,对于开阔技术人员研究思路,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一套完善而又健全的管理制度,涵盖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15项相关规章制度。为了规范和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实行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的组织管理。依托单位省交通科研所从平台建设、基地建设等后期保障方面为实验室提供稳定的运营管理费用,保证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未来5至10年,为保障基础性研究的需要,重点实验室将在人才梯队方面采取加大培养、引进力度等措施,提升研发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使用高层次特别是创新型优秀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灵活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计划覆盖季冻区公路工程的各个专业技术领域,初步建成开放式的高水平研究平台,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取得一批国内外领先的标志性成果,为季冻区公路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及有效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强中美、中日、中加、中澳、中俄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宽合作研究领域,推进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秦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