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态

所内动态 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信息动态 - 所内动态
2025-08-22 09:15 来源: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打印 | 字号 : [ ] |

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13项科技项目集中通过验收——创新成果助力交通强省建设

  20253-8月,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对省交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13项科技项目分五批组织开展了集中验收工作,这些科技项目涵盖新材料、绿色低碳、智慧安全、交通经济等多个领域。来自部交科院、部公路院、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吉林省交通运输厅、苏交科集团、山东交科院、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吉林省委政研中心、吉林省标准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经专家组严格评审,13项重点科研项目全部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又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交通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

  提升设施耐久性:新材料技术攻克极端环境挑战

  《抗盐冻高韧性水泥复合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创新性地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经高温烧,与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结合,研发了高韧性抗盐冻水泥复合添加剂(EVA/LDHS),并采用开发的EVA/LDHS添加剂,制备了抗盐冻高韧性水泥混凝土,应用于季冻区水泥混凝土构造物中可提高混凝土20%抗弯强度,提高混凝土30%抗盐冻性能,此材料已成功应用于G2501绕城高速公路伸缩缝维修工程。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季冻区水泥混凝土的韧性和抗盐冻性能,延长水泥混凝土构造物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石墨烯涂料在公路护栏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自主研发了二种石墨烯防腐涂料。一是粉末态防腐涂料,适用于工厂化批量生产钢护栏、钢立柱等钢构件防腐涂层喷涂,采用静电常温喷涂、高温固化定型附着于钢板表面生产工艺,特点是强度高、喷涂均匀、外形美观,与热浸镀锌及镀锌喷塑护栏相比,抗盐腐性提高4-6倍,抗老化性能提高2倍,抗盐冻性提高2-4倍,经冻融、抗腐、附着强度等试验分析,较热浸镀锌产品可延长护栏使用寿命10年以上;二是液态防腐涂料,性能指标较粉末态材料略低,适用于公路护栏养护维修,可实现钢护栏不拆卸现场维修,减免因护栏拆装、运输返厂而产生的费用。与镀锌及镀锌喷塑护栏相比,抗盐腐性提高2-3倍,抗老化性提高近2倍,抗盐冻性提高2倍。当前二种防腐涂料已在吉林省蒲烟高速07工区辅道和省道S206口前至五里河段钢护栏建养工程中规模化应用,应用效果良好,且已编制地方标准,应用前景广阔。

  《玄武岩纤维制品在公路附属设施中应用研究》推动绿色建材替代,制备了玄武岩纤维标志板、玄武岩纤维防眩格栅及玄武岩纤维隔声屏障,在性能和价格方面优于市场主流材料的产品。通过对比分析使用现有材料与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的运维性能和经济效益,为未来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在公路工程附属设施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相较于铝合金、玻璃纤维传统材料的产品,在抗弯、抗渗、耐候性上更具优势,且维护成本低、寿命长,全寿命周期内经济性更为显著特点,有效降低了初期投入和长期养护费用,能够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推动绿色转型:低碳技术实现集成创新突破

  《新型环保道路融雪剂开发与应用研究》研发的氯离子裹附材料,与传统的融雪盐相比,其环保性能提高20%以上,对混凝土腐蚀率下降40%以上,融冰化雪能力提高10%,综合费用降低8%。在-25℃及以下环境仍可有效消融道路积雪及压实雪,融雪速度快、除净率高,广泛适用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研究成果在吉林、黑龙江及内蒙等省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及市政道路上进行了规模化推广应用。同时验收的《环保型道路融雪剂应用技术规范》,从材料要求、生产应用工艺到质量检验、效果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环保型道路融雪剂的应用技术标准要求。二项科研成果对道路绿色除雪革命,守护东北路域黑土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季冻区公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对季冻区公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边界及碳排放核算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吉林省公路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数据清单和核算模型,提出了不同阶段的碳排放要素构成和排放指标体系,系统性提出了季冻区公路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措施。项目成果对季冻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指导意义,为行业“双碳”目标落地提供了“吉林方案”。

  强化安全保障:提升地灾预警与信息安全能力

  G331沿线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技术研究》揭示了吉林省东部山区岩质边坡坍塌、土石混合边坡滑坡发生机理和边坡稳定性季节变化规律,构建了地质灾害数据库和山区公路边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体系;基于动态驱动技术,提出了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及预警阈值判别依据,编制了《G331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南》,成果在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G331)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提升了我省山区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治理水平。

  《吉林省交通运输信息安全体系研究》立足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实际,研究提出吉林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安全基线,系统构建吉林省交通运输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科学制定信息安全指导性建议,为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及厅直单位的信息安全建设工作提供规范指引。同步编制的《交通运输网络安全体系设计方案》,为吉林数字交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管理创新模式:驱动公路服务与体系升级

  《吉林省路衍经济产业模式研究》结合吉林省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对吉林省路衍经济开发现状形势进行了分析,创造性提出“公路+农文旅”“公路+农商旅”“公路+物流”三大产业模式和“潜力预备—初步融合—优化拓展—高度融合”四级发展层级,设计了“对价”融资、“项目支撑+社会融资”、文化创意产业基金等三种融资机制,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路径,创新融资机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所提出的产业模式与融资机制为吉林省农村公路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激活农村公路“造血”功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与指标研究》系统探究了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与发展路径。建立了涵盖基础设施、营运设备、运输效能3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测算了吉林交通投资对GDP、就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效应。提出提升公路等级与数智化水平、引导营运设备市场优化、强化客货运与产业融合、均衡东西部交通资源、建立交通-产业协同机制、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通道、推进多层次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共八项吉林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交通强省”背景下吉林省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总结了吉林省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构建了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应用系统完善程度、服务效能提升效果”三大维度、12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的智慧交通评价体系。基于对吉林省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的深入分析,为吉林省智慧交通发展战略、阶段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针对吉林省智慧交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提出了“基础补短板-应用求突破-生态促发展”的三阶段递进式发展路径。成果可作为编制《吉林省“十五五”智慧交通发展规划》的参考依据,对推动吉林省智慧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旅游公路交旅融合提升技术研究》项目聚焦“功能升级+体验优化+资源激活”核心目标,创新提出营地、驿站、观景台三类服务设施体系,用数学模型精准预测2030年需求,制定差异化布局标准,实现设施供给与游客需求的精准匹配。在资源整合层面,精准识别G331沿线旅游资源密集点,通过资源分级、集群整合及廊道优化布局,将长白山、鸭绿江、边境口岸等特色资源串联成有机旅游体系,形成“快进慢游”的全域旅游格局。项目形成1项发明专利及5EI论文,既助力吉林省打造 “最美边境风景线”,更为全国同类旅游公路的交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范本,推动旅游公路从“交通载体”向“文旅体验带”的跨越式升级。

  《吉林省冷补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指南》聚焦吉林省季节性反复冻融导致坑槽频发的特点,在系统调研省内冷补料应用现状、剖析典型产品性能的基础上,依托室内试验与实体工程验证,提出了涵盖原材料、级配调整、配合比设计、拌和贮存、坑槽修补及质量检验的溶剂型冷补沥青混合料成套技术体系。将冷补料使用寿命由常规的36个月提升至2年以上,材料费用节约60%以上。成果已在我省多条国省道及市政道路规模化应用,显著降低了养护频次,提高了行车安全与舒适性,为我省沥青路面快速养护提供了统一、科学、可操作的技术依据。

  下一步,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将以成果转化为核心抓手,深度衔接国家及部省相关政策,构建“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机制。聚焦公路建养、运输服务、行业治理等关键领域,推动新材料、绿色低碳、智慧安全等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践场,以技术突破赋能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坚实支撑,持续为交通强省建设注入创新动能。

    

作者:郑纯宇 李晓红 韩雨珊
初审:何龙飞
复审:李萍
终审:王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