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工程设计
2015-08-12 15:00 来源:
打印 | 字号 : [ ] |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

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和寿命、环境保护、行车安全和工程造 价等。近年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建设从业单位,认真贯彻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和建设程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的要求, 积极引进和开发应用新技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公路勘察设计 水平的提高, 为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近年来一些工程存在勘察设计周期不合理、地质勘察工作量不足、地质勘察与设计脱节、项目总体 协调不力等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增多,有的甚至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安全。为保证 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工程造价,切实提高公路勘察设计水平,现就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结经验,进一步创新提升公路勘察设计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引领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自 2004 年部提出六个 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以来,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建设了一批安全、环保、舒适、耐久、经济的优质公路 工程。面对当前公路建设的新形势,按照部提出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行现代 工程管理, 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新要求,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更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创新提升公路勘察设计理念。 (一)贯彻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理念,进一步提升公路安全水平。公路是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勘 察设计始终要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要认真落 实地形地质选线安全选线原则,掌握地质状况,对不良地质灾害体要尽量予以绕避,做好路线方案比选工作;因地制宜,合理采用技术指标,优化平 纵面设计,尽量避免出现长大纵坡和高填深挖。同时,对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要 加强其针对性设计。对特殊复杂桥梁隧道工程,要认真组织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 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确保结构安全可靠、 技术经济合理。 针对当前气候异常、 水灾频发的情况, 要高度重视公路沿线气象、水文、 地质等建设条件的调查工作, 加强防护工程设计, 进一步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尽最大努力减少 公路的水损坏,确保公路生命线的畅通和安全。 (二)贯彻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理念,促进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为此, 在设计中特别是在选取路线方案时要认真贯彻生态环保选线的原则,在满足 规范标准的前提下,使路线尽量与地形相拟合,路基尽可能避免高填深挖,隧道尽可能实现零开挖进洞,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路线在经过水源地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 水土保持敏感区等区域时, 要做好环境影响、 水土保持评价工作,采取避让和保护措施。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土地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耕地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土地资源 十分紧缺,珍惜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为此,一是在设计中应当统筹利用线位资 源,将减少土地占用、减少矿产资源压覆作为路线方案选择和优化的重要指标,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方案,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减少对土地的分割,尽可 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尽量复耕还田。二是按照发展循环和低 碳经济的要求,在沿线房屋设施、 隧道照明等供配电设计中, 积极推广利用风能、 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和节能设备;在养护维修和改扩建项目设计中,积极采 用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等,以节约利用资源。(三)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合理控制公路建设成本。 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就是要从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去看待成本,既要注重项目初期的建设成本,也要注重后期的维修和养护成本。为此,一是要把 提高建设质量和工程耐久性放在首位, 确定符合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的工程建设 方案,同时要避免贪大求洋,更不能未经批准擅自提高标准、扩大建设规模;二是要把严格控制工程投资作为约束性目标,始终贯穿到项目设计、建设的各个环 节,在精心设计、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三是要及时吸收养护和运营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尽可能减少后期维护费用,延长使用寿命;通过这些措施以及提高技术含量,用好建设资金,以达到最佳的 技术经济效益。

二、进一步加强地质勘察与外业调查工作,确保基础资料全面、 实用、可信
外业勘察资料尤其是地质勘察资料是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直接影响工程方案 的确定。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地质勘察和外业调查工作,确保基础资料全面、实 用、可信。一是勘察设计单位应根据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针对项目区域地形地质特点及工程建设需要, 提出外业勘察特别是地质勘察的工作量、 勘察重点 及勘察费用,编制外业勘察与地质勘察指导书,并报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批准。经 批准的指导书,建设管理单位应报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以便项目建设管 理单位、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确保外业勘察工作保质、 保量、 规范进行。 今后, 凡是由于勘察设计单位未完成地质勘察指导书所确定的工作量、或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把关不严而引发重大、 较大设计变更的,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不予确认, 并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 二是外业勘察验收工作是开展设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条 件。为此,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认真做好外业勘察验收,特别是地质勘察专项验收工作。今后,凡是勘察工作量没有 完成、深度不足的,不得组织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开展内业设计工作。

三、明确各方责任,加强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勘察设计的总纲,既要体现公路使用功能、质量、安全、环保、 节约的基本要求, 又要处理好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各专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配 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在勘察设计阶段务必要加强总体设计工作,以保证设计成果的完整性、合理性、统一性。一是对于有多个勘察设计单位参与的建设 项目, 项目建设管理单位首先要确定综合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设计单位作为总体设计单位; 其次要做好对总体勘察设计大纲和事先指导书的审查确认,并督促各参与设计单位严格执行;同时,要及时协调解决总体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总体勘察设计大纲和事先指导书执行不力的单位要提出整改要求。 二是总体设 计单位要组织参与设计的单位编制总体勘察设计大纲和事先指导书,报项目建设 管理单位审查确认后执行。同时,要做好各工程专业间的相互协调及合理衔接, 杜绝总体设计只是简单汇总的倾向。三是各参与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的 总体勘察设计大纲和事先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积极配 合总体设计单位做好总体设计工作。四是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设计文件预 审或审查时,要将总体设计作为审查的重点认真加以审查。对总体设计不到位、 设计原则不统一,总体设计只做简单汇总的,应责令改正。今后,对报部的 设计文件, 部将把总体设计作为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查内容,对不符合要求的将予以退回重新补充完善。

四、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加强设计工作过程的管理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必要手段。为此,设计单位要 进一步加强勘察设计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一是设计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 体系,严格按照设计质量管理流程开展勘察设计,依据通过验收的外业勘察资料 和地质勘察资料进行内业设计。 二是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要给勘察设计单位一个合 理的勘察设计周期,以保证设计质量。今后,除平原区等地形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项目外, 初步设计有效工作周期一般不少于 120 个工作日, 施工图设计有效工 作周期不少于 180 个工作日;对地形、地质条件及工程方案复杂的项目,设计周 期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增加。 三是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初步设计预审、审查工作时, 要将设计是否充分应用外业勘察成果资料纳入审查范围。凡是设计文件 未利用外业勘察资料或结合不紧密的,要一律退回重做,以杜绝外业勘察与内业 设计严重脱节问题的再次发生。四是加强施工图设计审查工作。省级交通运输主 管部门进行施工图设计审查时, 要将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和审查咨询意见落实情况 作为审查的重点予以严格核查。 今后,凡是施工图设计未执行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且无合理理由,造成重大、较大设计变更且由此增加投资的,应依法追究相关单 位及人员的责任,增加的投资不得纳入工程决算。五是要大力推行设计标准化。 对桥梁上下部结构、路基路面、交通工程设施等成熟的技术、成功的经验和典型结构,各地要认真加以总结,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标准图,促进设计施工标准 化, 以提高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六是要加强建设过程中设计与施工的密切配合 衔接。路基边坡开挖后,设计单位要根据实际地质情况,优化边坡坡率、边坡防护、绿化与排水方案;隧道进洞后,要根据围岩实际等级,细化衬砌方案等,认 真做好后续服务和动态设计。

五、健全设计变更管理制度,规范设计变更管理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工作是完善设计、提高建设质量、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按照《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交通部令 2005 年第 5 号) 的要求, 健全完善设计变更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设计变更管理工作。一是要严格执行设计变更审查审批程序。对重大、较大设计变更要组织专家进行 研究论证, 报经原设计批复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二是要明确设计变更审批时限。对一般设计变更的审批,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要在 5-10 个工作日内办结; 对较大、重大设计变更的审批,相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完成符合性审查, 并出具予以受理或不予受理的书面意见,对于予以 受理的还要告知批复的时限。 三是要严格控制投资。对未经审查批准的设计变更, 费用不得纳入决算。 四是要建立健全工程设计变更台帐。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要建 立设计变更管理台帐, 定期汇总设计变更情况。相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随机抽查、定期检查,实施动态监管。五是对重大、较大设计变更审批要实行阳光化操作。要将设计变更审批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建设各方和社会的监督,防止出现不合理变更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加强工程科研项目管理,提高公路建设技术水平
结合工程项目实施,开展科技攻关是推动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工程建设科 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因此, 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工程科研项目的管理。 一是要结合工程项目特点、技术难点,有针对性的确定工程科研项目,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二是要严格执行工程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查程序。 今后,对拟列入工程投资规模的科研项目,要按照有关要求,严格筛选,阳光操 作,并将科研项目清单、背景、内容等形成专题报告随初步设计文件一起上报。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对其要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以保证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 性,避免为科研而科研、重复研究、研用脱节。三是要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研 究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跟踪和指导。 研究项目完成后,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验收,对部批复项目中的研究项目,部公路局 将派人参加验收。 对于通过验收的研究项目,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报部公路局备案,以便加以推广应用,提高研究成果的使用效益,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七、建立设计单位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勘察设计市场
为促进设计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重视设计质量,提升设计水平,各 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按照部《关于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指 导意见》以及开展勘察设计企业信用管理的总体工作部署,加快建立设计单位信 用管理制度步伐。 一是要尽快建立勘察设计企业信用信息库,实现设计企业的信 息公开。二是要按照统一部署,开展勘察设计企业信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设计单位资质管理、招标评标、评优评奖工作等的重要依据。三是对有严重不良 记录的勘察设计单位,要公开曝光,一年内不得承揽新的设计任务。 勘察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按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严格管理,落实责任,进一步提高勘 察设计质量,促进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五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市政 公路管理局: 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功能和寿命、环境保护、行车安全和工程造 价等。近年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建设从业单位,认真贯彻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和建设程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的要求, 积极引进和开发应用新技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公路勘察设计 水平的提高, 为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近年来一些工程存在勘察设计周期不合理、地质勘察工作量不足、地质勘察与设计脱节、项目总体 协调不力等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增多,有的甚至影响到工程质量和安全。为保证 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工程造价,切实提高公路勘察设计水平,现就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结经验,进一步创新提升公路勘察设计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引领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自 2004 年部提出六个 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以来,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公路勘察设计新理念,建设了一批安全、环保、舒适、耐久、经济的优质公路 工程。面对当前公路建设的新形势,按照部提出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行现代 工程管理, 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新要求,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更要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创新提升公路勘察设计理念。 (一)贯彻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理念,进一步提升公路安全水平。公路是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勘 察设计始终要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要认真落 实地形地质选线安全选线原则,掌握地质状况,对不良地质灾害体要尽量予以绕避,做好路线方案比选工作;因地制宜,合理采用技术指标,优化平 纵面设计,尽量避免出现长大纵坡和高填深挖。同时,对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要 加强其针对性设计。对特殊复杂桥梁隧道工程,要认真组织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 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确保结构安全可靠、 技术经济合理。 针对当前气候异常、 水灾频发的情况, 要高度重视公路沿线气象、水文、 地质等建设条件的调查工作, 加强防护工程设计, 进一步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尽最大努力减少 公路的水损坏,确保公路生命线的畅通和安全。 (二)贯彻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理念,促进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为此, 在设计中特别是在选取路线方案时要认真贯彻生态环保选线的原则,在满足 规范标准的前提下,使路线尽量与地形相拟合,路基尽可能避免高填深挖,隧道尽可能实现零开挖进洞,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路线在经过水源地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 水土保持敏感区等区域时, 要做好环境影响、 水土保持评价工作,采取避让和保护措施。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土地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耕地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土地资源 十分紧缺,珍惜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为此,一是在设计中应当统筹利用线位资 源,将减少土地占用、减少矿产资源压覆作为路线方案选择和优化的重要指标,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方案,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减少对土地的分割,尽可 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尽量复耕还田。二是按照发展循环和低 碳经济的要求,在沿线房屋设施、 隧道照明等供配电设计中, 积极推广利用风能、 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和节能设备;在养护维修和改扩建项目设计中,积极采 用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等,以节约利用资源。(三)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合理控制公路建设成本。 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就是要从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去看待成本,既要注重项目初期的建设成本,也要注重后期的维修和养护成本。为此,一是要把 提高建设质量和工程耐久性放在首位, 确定符合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的工程建设 方案,同时要避免贪大求洋,更不能未经批准擅自提高标准、扩大建设规模;二是要把严格控制工程投资作为约束性目标,始终贯穿到项目设计、建设的各个环 节,在精心设计、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三是要及时吸收养护和运营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尽可能减少后期维护费用,延长使用寿命;通过这些措施以及提高技术含量,用好建设资金,以达到最佳的 技术经济效益。

二、进一步加强地质勘察与外业调查工作,确保基础资料全面、 实用、可信
外业勘察资料尤其是地质勘察资料是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直接影响工程方案 的确定。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地质勘察和外业调查工作,确保基础资料全面、实 用、可信。一是勘察设计单位应根据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针对项目区域地形地质特点及工程建设需要, 提出外业勘察特别是地质勘察的工作量、 勘察重点 及勘察费用,编制外业勘察与地质勘察指导书,并报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批准。经 批准的指导书,建设管理单位应报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以便项目建设管 理单位、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确保外业勘察工作保质、 保量、 规范进行。 今后, 凡是由于勘察设计单位未完成地质勘察指导书所确定的工作量、或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把关不严而引发重大、 较大设计变更的,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不予确认, 并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 二是外业勘察验收工作是开展设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条 件。为此,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认真做好外业勘察验收,特别是地质勘察专项验收工作。今后,凡是勘察工作量没有 完成、深度不足的,不得组织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开展内业设计工作。

三、明确各方责任,加强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是勘察设计的总纲,既要体现公路使用功能、质量、安全、环保、 节约的基本要求, 又要处理好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各专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配 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在勘察设计阶段务必要加强总体设计工作,以保证设计成果的完整性、合理性、统一性。一是对于有多个勘察设计单位参与的建设 项目, 项目建设管理单位首先要确定综合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设计单位作为总体设计单位; 其次要做好对总体勘察设计大纲和事先指导书的审查确认,并督促各参与设计单位严格执行;同时,要及时协调解决总体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总体勘察设计大纲和事先指导书执行不力的单位要提出整改要求。 二是总体设 计单位要组织参与设计的单位编制总体勘察设计大纲和事先指导书,报项目建设 管理单位审查确认后执行。同时,要做好各工程专业间的相互协调及合理衔接, 杜绝总体设计只是简单汇总的倾向。三是各参与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的 总体勘察设计大纲和事先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积极配 合总体设计单位做好总体设计工作。四是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设计文件预 审或审查时,要将总体设计作为审查的重点认真加以审查。对总体设计不到位、 设计原则不统一,总体设计只做简单汇总的,应责令改正。今后,对报部的 设计文件, 部将把总体设计作为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查内容,对不符合要求的将予以退回重新补充完善。

四、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加强设计工作过程的管理是保证设计质量的必要手段。为此,设计单位要 进一步加强勘察设计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一是设计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 体系,严格按照设计质量管理流程开展勘察设计,依据通过验收的外业勘察资料 和地质勘察资料进行内业设计。 二是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要给勘察设计单位一个合 理的勘察设计周期,以保证设计质量。今后,除平原区等地形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项目外, 初步设计有效工作周期一般不少于 120 个工作日, 施工图设计有效工 作周期不少于 180 个工作日;对地形、地质条件及工程方案复杂的项目,设计周 期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增加。 三是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初步设计预审、审查工作时, 要将设计是否充分应用外业勘察成果资料纳入审查范围。凡是设计文件 未利用外业勘察资料或结合不紧密的,要一律退回重做,以杜绝外业勘察与内业 设计严重脱节问题的再次发生。四是加强施工图设计审查工作。省级交通运输主 管部门进行施工图设计审查时, 要将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和审查咨询意见落实情况 作为审查的重点予以严格核查。 今后,凡是施工图设计未执行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且无合理理由,造成重大、较大设计变更且由此增加投资的,应依法追究相关单 位及人员的责任,增加的投资不得纳入工程决算。五是要大力推行设计标准化。 对桥梁上下部结构、路基路面、交通工程设施等成熟的技术、成功的经验和典型结构,各地要认真加以总结,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标准图,促进设计施工标准 化, 以提高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六是要加强建设过程中设计与施工的密切配合 衔接。路基边坡开挖后,设计单位要根据实际地质情况,优化边坡坡率、边坡防护、绿化与排水方案;隧道进洞后,要根据围岩实际等级,细化衬砌方案等,认 真做好后续服务和动态设计。

五、健全设计变更管理制度,规范设计变更管理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工作是完善设计、提高建设质量、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按照《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交通部令 2005 年第 5 号) 的要求, 健全完善设计变更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设计变更管理工作。一是要严格执行设计变更审查审批程序。对重大、较大设计变更要组织专家进行 研究论证, 报经原设计批复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二是要明确设计变更审批时限。对一般设计变更的审批,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要在 5-10 个工作日内办结; 对较大、重大设计变更的审批,相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完成符合性审查, 并出具予以受理或不予受理的书面意见,对于予以 受理的还要告知批复的时限。 三是要严格控制投资。对未经审查批准的设计变更, 费用不得纳入决算。 四是要建立健全工程设计变更台帐。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要建 立设计变更管理台帐, 定期汇总设计变更情况。相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随机抽查、定期检查,实施动态监管。五是对重大、较大设计变更审批要实行阳光化操作。要将设计变更审批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建设各方和社会的监督,防止出现不合理变更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加强工程科研项目管理,提高公路建设技术水平
结合工程项目实施,开展科技攻关是推动工程技术进步,提高工程建设科 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因此, 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工程科研项目的管理。 一是要结合工程项目特点、技术难点,有针对性的确定工程科研项目,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二是要严格执行工程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查程序。 今后,对拟列入工程投资规模的科研项目,要按照有关要求,严格筛选,阳光操 作,并将科研项目清单、背景、内容等形成专题报告随初步设计文件一起上报。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对其要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以保证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 性,避免为科研而科研、重复研究、研用脱节。三是要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研 究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跟踪和指导。 研究项目完成后,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验收,对部批复项目中的研究项目,部公路局 将派人参加验收。 对于通过验收的研究项目,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报部公路局备案,以便加以推广应用,提高研究成果的使用效益,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七、建立设计单位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勘察设计市场
为促进设计单位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重视设计质量,提升设计水平,各 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按照部《关于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指 导意见》以及开展勘察设计企业信用管理的总体工作部署,加快建立设计单位信 用管理制度步伐。 一是要尽快建立勘察设计企业信用信息库,实现设计企业的信 息公开。二是要按照统一部署,开展勘察设计企业信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设计单位资质管理、招标评标、评优评奖工作等的重要依据。三是对有严重不良 记录的勘察设计单位,要公开曝光,一年内不得承揽新的设计任务。 勘察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按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严格管理,落实责任,进一步提高勘 察设计质量,促进公路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