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17时,室外温度零下10度。记者跟随白山市江源区公路养护有限责任公司大阳岔道班班长张占兰来到鹤大线大阳岔路段,开始进行她今天最后一遍的巡路。虽然已过立春,但远处山峰上还残留着冬的痕迹,刺骨的寒风不多时就已将厚厚的棉衣打透。张占兰手拿铁锹,对路面、边坡、沿线设施养护情况检查得格外认真,发现边坡处有些生活垃圾,就马上用铁锹一点一点地铲走。“我希望在我养护的路段上,过往车辆不但能有一份安全保障,更能有一个平坦整洁的行车环境!”暮色中,她的脸有些朦胧,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却掷地有声:“既然我选择了做一名养路工,我就要努力干好,这不但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责任!”
她是一只“领头雁”——只为一个信念:“让行路人、行车人满意过”,张占兰迎难而上,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占兰今年50岁,是江源本地人,她中等个头儿,圆圆的脸盘,额前留着少许刘海儿,长长的头发盘在脑后,两道弯弯的眉毛下藏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笑起来牙齿格外白皙,颈间系着的红丝巾让她整个人看起来异常精神。“知道今天你们来,我特意‘收拾’了一下。”发现记者盯着她看,她不经意地用手松了松丝巾,略带一丝腼腆地说道。
1992年5月,张占兰通过招工,成为白山市江源区公路段的一名养路工。“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养护的都是土路,一辆车过去根本看不到对面的人,一天下来弄的灰头土脸,尤其是下雨天,路面上的坑坑包包特别多,这时候就要顶雨用镐把坑刨开,再用锹平上,这些都是细活,马虎不得,所以有车经过时,也来不及闪躲,泥水就劈头盖脸地溅得我满身都是,每天回家都脏兮兮的。那时年轻,爱美爱俏,也想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在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下工作,有时想想真不想干了。但是一看到那么多过往司机的笑脸,我心里又有说不出的满足感,时间长了,也就放弃了不想干的念头。”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1993年11月,由于她工作扎实肯干,刻苦钻研业务,经员工选举,被江源区公路段任命为大阳岔道班班长。3个月后,她迎来了入职以来第一个挑战:江源区公路段决定将邻近的大东道班与大阳岔道班合并,班长由张占兰继续担任。由于两个道班合并,大阳岔道班由原来的10人增加到18人,道班里的气氛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来大阳岔道班的员工跟后来的8名员工不熟悉,干起活来也配合不上;后来的8名员工怕跟原来大阳岔道班员工相处不来,工作上被多分配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和复杂的人员情况,张占兰犹豫了,她怕自己管理不好合并后的大阳岔道班,于是就找到领导看看能不能另选他人,结果领导却说:“你就好好干吧,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能把大家团结在一起!”
张占兰是个心细的女人,心细,同时又有股犟劲儿。体会到员工们的情绪浮动,她主动找到后来的8名员工,跟他们谈心,努力消除他们的顾虑,并要求原来大阳岔道班的员工多帮助后来的员工;为公平公正,她一改往日“大帮哄”的管养路段方式,对合并后的道班实行分段包干,每人管养1公里路段,并根据员工住家的实际情况,尽量将路段分配到每名员工的家附近。大阳岔道班所负责管养的路段,最难管养的就属枫叶岭,岭上气温多变,人烟稀少,遇到恶劣天气经常出现塌方、山体滑坡等现象阻碍公路畅通,为此大家都不愿意去。由于女员工在山上工作有诸多不便,张占兰便将8名男员工分配到枫叶岭上,怕他们心理不平衡,每天张占兰巡路时,都要上岭上看看,一发现特殊情况就立刻上前帮忙,有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遇到有员工因分配工作不满时,她不厌其烦地听取员工的意见,如果要求合理,她马上采纳,如果不合理,她就讲道理并从中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久而久之,大家被她的真诚所打动,对这位女班长多了一份佩服、理解与支持,员工们相处得也越来越融洽,干活也越来越有劲头。1994年,白山市公路处路检,昔日的“老大难”道班一次性达到了良等路标准,在全市公路系统引起了小小的震动。大阳岔道班,第一次走进了大家的视线。
“当初让张占兰当这个班长,就是因为她有想法、敢创新、肯干事,而且为人随和,能把道班的人拧成一股绳,在她带领下的大阳岔道班就没让我们操过心,有她这样的员工,真是我们的福气!”江源区公路段党支部书记王惠敏感慨地说。2003年,根据省政府和省公路局有关文件精神,江源县公路段进行体制改革,实行事企分开,管养分离。这次改革体制变动大,力度深,养路员工由过去的事业管理变为企业管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被打破了,很多员工不理解,道班里一时间人心浮动,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越来越明显。面对变故,张占兰的思想也动摇过,也迷惘过,但是当时道班情况迫使她很快冷静下来。她说:“当时大家情绪都很激动,如果我也乱了阵脚,那么后面的工作就会进行得很困难。”于是,张占兰很快调整了情绪,一如既往地领着员工们上路干活,清理路肩、检查沿线设施、清除边坡垃圾……如果有员工干得不认真,她并不批评,只是默默地主动上前帮着再干一遍。
看着这样的她,员工们过意不去,渐渐收起了散漫的心。在工作之余,张占兰还组织道班员工学习改革文件,宣传改革的意义,对个别员工进行一对一的“思想辅导”,消除了员工们对改制的消极情绪。相对于别的道班争吵不休的情况,张占兰所带领的大阳岔道班安定团结地度过了改制最艰难的时期。
2005年,江源县养护公司根据养护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养路员工养护里程进行调整,各道班员工进行精减分流,大阳岔道班也在其中,要将原有的14人减到8人。最后,道班的5名男同志发扬风格,把工作机会留给了女同志。当知道最后的结果时,道班留下来的女同志都哭了,她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张占兰却默默下了决心:我一定要带好这支队伍,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对得起公路养护事业,也对得起分流的弟兄。分流后的大阳岔道班变成了只有8人的“女子道班”,虽然人少了,但是所负责管养的里程并没有减少。张占兰重新给每名女员工分配任务,每人负责管养两公里的路段,工作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面对困难,八姐妹团结一心,一个人干不完,她就领着大家一起去干。春天风大,山上经常往下滚落碎石阻碍交通,她们就推着小推车沿着公路走,哪有碎石就用铁锹将碎石运到车里,然后一车一车地推走倒掉;冬天雪大冰多,天气十分寒冷,再加上工作时间长,有的女员工手脚上满是冻疮裂口,但她们仍然挥舞着铁锹、铁镐加紧清雪除冰,让过往车辆安全通行。她们努力得到了回报:在随后的路检中,大阳岔道班继续保持着良等路标准的成绩,她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女人能顶半边天!
她是一个“工作狂”——凭着一股犟劲,对养护工作的执着,默默奉献自己,一路向前
当养路工难,当女养路工更难。面对高强度的养护工作,张占兰顽强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让行路人、行车人安全通行!”
1995年7月末,白山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冲毁了大阳岔道班所养护的路段。当时,大雨下了整整一夜,因担心大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天刚一亮,张占兰就冒雨去巡路,刚走出家门口500米,就看见由于雨势较大,导致山体滑坡,形成泥石流,将原有的路冲毁了,不远处有三辆车也陷进了淤泥里,不能行驶,而且随时都有被塌方泥石流淹没的危险。张占兰马上带领员工们上前抢险,冒着生命危险,顶着暴雨,一锹一锹地把泥铲出来,将车一点一点抢救出来推离险区。当最后一辆车推离险区的一瞬间,轰隆隆几声巨响,塌方淹没了刚才陷住车辆的地方。三位司机紧紧握住张班长和员工们的手,感激得热泪盈眶,连声说:“是你们救了我们的命,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你们!”说着便掏出一大把钱来以示感谢,都被张占兰和员工们婉言谢绝了。当记者问张占兰:“冒着那么大危险去抢险,值得吗?”她目光坦然地说:“值得,虽然当时真的很累,但形势根本不允许我退缩,养路工的职责让我只能勇往直前,当大家都脱险的那一刻,我的精神前所未有的愉悦。”
“她这个人就是有一股犟劲,再苦再累的活,也一定要干好,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跟张占兰同一时期进入大阳岔道班的员工王明杰回忆起这样一件事:1997年1月的一个星期天,张占兰在家中接到电话,说是鹤大线1001公里100米处发生大型塌方,其中有一块塌方岩石足有碾盘大小,横在路中间,严重阻碍了过往车辆正常通行。放下电话,张占兰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当时,车辆已经排起了长队。为了尽快排除险情,保证公路畅通,张占兰不等不靠,迅速组织员工清理塌方,疏散被困车辆,从早6点半干到晚6点半,期间他们没吃上一顿饭,在体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一直用大锤砸、杠子撬、肩扛、手搬,终于搬走了“拦路虎”,疏通了道路。当过往车辆通过时,司机称他们是“公路上的110”。
在鹤大线,记者看到了常年行驶在鹤大线上的货运司机周师傅,他告诉记者:“我们常年跑这条线,认识张班长不是一天两天了,她这个道班真不错,不论我多早出门,他们已经在路上了,一到冬天,越往上走,雪越多,怕车打滑,大家都不敢走,都停在路边,等着张班长他们撒防滑料,数九寒天的天气,看着员工们穿着单薄的棉服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心里由衷的感谢啊!说实话,张班长这个道班养护的路段是我走过养护最好,也是最安全的路段。”
一年年奋战在公路养护一线上,张占兰在收获着喜悦的同时,也饱尝了辛酸。2007年12月末,下午1点半,天空飘着小雪,行车视线和道路环境十分不好,张占兰带领员工们在距离枫叶岭隧道700米处公路上铲雪除冰。这时,一辆丰田4500越野车从她们背后驶来,为了避让迎面驶来的车辆,猛然改变方向,将正在铲雪的张占兰撞出70多米。当时,张占兰躺在地上,左半边身子已经没有知觉,同事们将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为严重脑震荡,肋骨骨折三处。在医院住了18天,张占兰每天都惦记她所养护的路段,每到刮风下雪,她就给员工打电话问路上的情况;出院后,她在家仅休养了两天,就拖着虚弱的身体开始巡路。当有员工劝她回去休息时,她却说:“这段路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一天看不到、摸不着,我就浑身不舒服!”
这场飞来横祸给张占兰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持续头疼、左耳间歇性失聪、记忆力严重衰退。但是,她依然坚守在养护一线,清晨上路,傍晚归家,一如既往地养护着这条路,脏活累活永远冲在最前面,从没有因为自身原因耽误过一天工作。2011年,张占兰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模范养路工”,当她接过荣誉证书时,她激动地说:“这是我得到过的最高荣誉,对于一名普通的养路工来说,它肯定了我所有的工作,这辈子我知足了。”
她有一副“热心肠”——以诚待人、将心比心、乐于助人,这样的张占兰,得到的不仅仅是道班所有员工的喜欢,更得到了一份尊重
现在的大阳岔道班是由13人组成的一个大家庭,这个家里的所有成员都亲如手足,张占兰更是这个家里的“大家长”,由于她为人真诚,性格直爽,更善于张罗,无论谁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帮忙,员工们都说她有一副爱帮忙的“热心肠”。
以勤带人,哪里有险情她就在哪里。“张姐,是个好人,心地善良,特别爱帮助人。”提起张占兰,受过她帮助的员工宋玉秋赞不绝口。1998年夏末,晚上下了一场暴雨,张占兰知道同事宋玉秋家的地势比较低,担心他家发水,就冒雨赶到他家看看,一进门,就看见宋玉秋两口子站在屋门口拿着盆往外淘水,再往屋里一看,雨水已经没到了炕沿,马上就要淹到宋玉秋还在炕上玩耍的4岁小儿子。张占兰来不及多想,就淌着水把孩子抱到了安全的地方,随后,来不及换下一身湿透的衣服就帮着宋玉秋一家往外淘水、清理淤泥、清点家具。在宋玉秋重新盖房子的时候,更是组织道班的所有员工去帮忙,盖房子的材料都是张占兰张罗大家在山上捡的石头,用车运回来,一点一点垒上的,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房子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盖完了。
以德服人,哪里有困难她就在哪里。1998年至1999年,鹤大线公路改造,由于大阳岔道班部分路段为施工路段,5名男员工的管养路段都不需要养护,这样一来,只有基本工资的他们,养家糊口成了难事。张占兰得知后,好长一段时间都在心里琢磨着怎么帮他们解决工资低的问题。她想起之前曾帮助过筑路施工单位的工人找房子,认识了公路筑路队的队长,于是找到他,问他需不需要工人,能不能让这5名男员工到他这儿干活?因之前她的热心帮忙,队长对这位性格爽朗的大姐印象极好,只对她提了一个问题:“这5个人能不能贪黑起早,付辛苦?”得到肯定答案后,双方一拍即合,5名男员工第二天就来到了筑路队上班,并且一直干到工程结束,解决了他们的生活负担和后顾之忧,员工们都打心眼里佩服和感谢他们的好班长。
以情感人,哪里有需要她就在哪里。员工们干活辛苦,张占兰总是想方设法改善大家的生活。在完成正常养护工作任务之余,她广开门路搞副业创收,组织男员工到施工单位做力工,组织女员工上山采野菜回来卖,并在“9·15”员工节时,用创收的5000元钱为员工们购买了服装和纪念品,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活动,使员工愉快地过好自己的节日。同在道班工作的张观霞对记者说:“她这个人就是闲不住,眼里总有活儿。我养护的路段中有一座长180米的大桥,一到下雪天,桥上的积雪特别多,影响过往车辆通行,这就要求我在短时间内必须尽快将雪清干净,我自己有时真的干不过来,每当这时,她就不声不响地过来帮我干,我在桥的一边铲雪,她在桥的另一边撒防滑料。”
张占兰说:“其实,我在做事情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我帮助谁就要有所回报,我们大阳岔道班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个家的成员,谁有事都必须得‘搭把手’,这是很正常的事!”
她藏着一颗“玻璃心”——作为一个女人,面对工作,张占兰巾帼不让须眉,可是面对家庭,她几次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张占兰,对于家庭却有着深深的愧疚感。
张占兰排行老六,上面有三个姐姐、两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家中还有一位老母亲,今年已经85岁了。这些年来,张占兰很少在母亲身边尽孝,母亲生病了,都是她的兄弟姐妹们帮着照顾,有时她真的很想陪母亲多呆一会儿,可是路段上每个时间段都有繁重的任务,虽然同事们都挺理解她,总是劝她先回去,但是强烈的使命感让张占兰不能就这么走。就这样,心里总是装着满满的担心上路工作,一下班无论多晚也要马上赶到母亲的身边看看。母亲看着憔悴的她,总是心疼地说:“忙就不要来了,没关系,我这儿也没什么事,工作要紧,你自己也注意身体。”听着母亲的话,张占兰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涩。
张占兰的丈夫刘洪德与她同在一个道班开雪铲车。1984年,刘洪德经人介绍认识了年仅21岁的张占兰,两人一见钟情,相处一年后结婚,并在1986年有了他们的女儿。由于两人同为养路工,工资不高,日子过得有些清贫,但却让他们更加用心地经营着他们的小家,知道丈夫工作辛苦,张占兰从不让丈夫做家务活,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张占兰做起这些家务活来得一点不含糊,将这个家装点的格外温馨。可是,2007年的那场车祸,让张占兰做起家务来有些力不从心,丈夫刘洪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包揽了过来,现在做饭、洗衣、扫地让这个从不干活的男人干得有模有样。提起那场车祸,这个1米8左右、浓眉大眼的东北汉子眼眶微红地说:“当时,看到她那个样儿,我心里真是特别心疼,这么多年,虽然理解她,但也总是希望她不要干了,可她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我也只能尽我所能支持她、陪着她。”
女儿难,做母亲更难。提起女儿,张占兰的眼眶湿润了:“这些年,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女儿,我和丈夫都在道班工作,忙碌的工作让我没有尽到作为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我女儿吃了不少的苦。”女儿上学时,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别的同学的家长早早地就等在外面送伞,只有女儿没人接,有时甚至淋雨回家。有一次生病了,女儿脸色苍白地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同学有家长来接,我却没有?”张占兰听了,把女儿搂在怀里,不停地摸着女儿的头发,哽咽地说不出话来。渐渐地女儿长大了,开始懂事了,每天中午都放学回家吃饭,有时因为养护任务重,张占兰错过了时间,急急忙忙回家的时候,看到坐在家门口一直等着她的女儿,往往这时,女儿反而总是很懂事地安慰她说:“妈妈,你不用着急,我不饿。”看着懂事的女儿,张占兰的心如刀割般的难受。现在女儿已经结婚了,生了一个小男孩儿,生活得很幸福,对张占兰的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每每遇到恶劣天气,女儿总是打来电话:“妈妈,今天天气不好,你上路小心点。”让张占兰的心里热乎乎的。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今年50岁的张占兰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二十年:“我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公路养护事业,我爱公路养护事业,因为她给了我一片实现自我价值的天空;我爱公路养护事业,因为她是我的精神家园;我爱公路养护事业,因为她是我生命的全部!”(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