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交议字〔2025〕8号
宋丽文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交通设施建设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在规划设计阶段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制的《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坚定生态优先,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对生态系统保护也明确提出保护措施要求,因地制宜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监督,严格落实相关管控要求。
(二)制定中期行动计划。为加强新时期吉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省生态环境厅牵头修定并印发了《吉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行动计划》中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护措施。
(三)加强公路建设全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为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地位,确定公路沿线关键野生动植物物种群保护需求,省交通运输厅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公路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公路建设项目在选址(线)时尽可能避让自然保护区,确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而无法避让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在规划设计阶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政策文件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预测公路建设项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降低减缓影响的措施和建议,提高建设单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明确其保护责任,为建设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做出科学评价,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加强公路沿线生物多样性研究。省交通运输厅正依托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组织开展吉林省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G331)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和指南编制工作。将公路沿线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建设内容及相关工程措施纳入公路建设中。注重关键栖息地的保护规划以及受损生境的修复设计指导,强调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研究成果将为今后我省以及国内类似项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五)加强生物多样性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和野生动物通道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5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强化生物多样性普及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
二、根据保护对象习性科学设计各类野生动物通道
(一)加强野生动物习性研究。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生活习性是实施野生动物科学保护、精准保护的前提基础。近年来,我省在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展迁徙期水鸟同步调查,与科研院所合作实施中华秋沙鸭专项保护,探索推进丹顶鹤、中华秋沙鸭等物种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提升野生动物保护现代化水平。下一步,省林草局将持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支持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单位加强对野生动物习性的研究,为科学设计各类野生动物通道提供技术支撑。
(二)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开展“绿盾”行动,严厉打击自然保护地内非法开矿、筑路修坝、工程建设等破坏生态违法违规行为。省林草局持续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及修复,常态化开展清山清套等活动,深入推进“清风”“网盾”等专项执法行动,有力打击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探索推进东北虎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建设,加强候鸟迁徙通道保护,促进野生动物种群交流和迁徙扩散,减少人兽冲突风险。
(三)公路建设中科学设计野生动物通道。
1.开展生态调研。组织环评、生多等专业的生态调查团队对线路所经区域的野生动物种类、分布、种群数量、迁徙路线、觅食和繁殖习性等进行详细调查。掌握不同动物类群的生态习性,为后续通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优化线路规划。根据生态调研结果,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开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繁殖地、迁徙通道等关键生态区域。如果无法完全避开,应选择对野生动物影响最小的路线走向,减少对栖息地的直接割裂。
3.确定通道位置。基于野生动物的习性和迁徙路径,确定野生动物通道的位置。对于善于攀爬的动物,在山体合适位置设置高架通道;对于水生动物或两栖动物,如蛙类、鱼类等,在河流、溪流等水域附近设置涵洞或水下通道;对于地面活动的动物,如鹿、野猪等,合理规划地面通道的位置和走向,确保其连接主要的栖息地和觅食区域。
4.设计跨越形式。根据公路与周边地形、生态环境以及动物习性,选择合适的跨越形式,如桥梁、涵洞、隧道等。在设计跨越结构时,充分考虑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同时注重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融合。例如,采用仿生学设计,使桥梁或涵洞的外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减少对动物的视觉惊吓;选用环保材料,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可建设足够高度和跨度的桥梁或生态廊道,以满足其跨越公路的需求;对于小型动物和爬行动物,设置涵洞或地下通道,并做好防排水和安全防护措施,防止通道被淹没或堵塞。
5.确定通道密度。依据野生动物的分布形态、活动范围和迁徙频率等因素,合理确定野生动物通道的设置密度。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增加通道,确保动物在不同栖息地之间的顺畅通行。例如,在自然保护区、湿地周边等野生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处通道,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网络。
6.保障通道净空。根据不同动物的体型和活动习性,设计合理的通道净空高度和宽度。对于大型有蹄类动物,如狍子、鹿等,通道净空高度不低于1.5米,宽度不低于1.5米。预留足够的净空空间,避免碰撞伤害。在通道入口处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引导设施,如警示标志等,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避让野生动物,同时引导动物顺利进入通道。
7.营造诱导生境。在野生动物通道周边营造适宜的诱导生境,种植野生动物喜食的植物,吸引野生动物使用通道。例如,在通道附近的山坡上种植果树、草本植物等。
三、加强交通设施对野生动物保护效果的跟踪监测和评价
(一)加强野生动物调查监测。省林草局把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抓实抓细,组织开展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监测、迁徙期水鸟同步调查、越冬水鸟同步监测等一系列调查监测工作,进一步摸清了野生动物的分布和迁徙动态。同时,在调查监测过程中,将环境干扰因素作为一项调查内容,深入了解交通设施等外界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下一步,省林草局将指导各级野生动物保护机构持续加强野生动物调查监测,进一步掌握辖区内野生动物种类、分布以及交通设施对野生动物干扰情况,为交通道路建设中科学采取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二)加强动物通道监测、评估和调整。在项目沿线保护区路段野生动物通道的关键位置,根据需要建立野生动物通道监测点,如通道入口、出口及内部合适间隔处等设置固定的监测设备,用于记录经过通道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活动时间等信息,定期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评估通道的使用效果和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了解野生动物对通道的适应性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定期统计通道内及周边区域的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变化情况。及时对野生动物通道进行优化和改进。如果发现某个通道使用率较低或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调整通道的设计参数、改善诱导生境,采用在通道附近设置警示标志和减速带提醒驾驶员注意避让野生动物等手段,提高通道使用率和安全性。
感谢您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
2025年5月12日
初审:王国光
复审:高洪伟
终审:宋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