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交发〔2018〕61号
2014年以来,交通运输部综合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立足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目标”,将“四个交通”作为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其中,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
为践行绿色交通发展要求,交通运输部于2016年印发《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交办公路〔2016〕93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实施绿色公路建设和推进公路钢结构桥梁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交公便字〔2016〕167号),将绿色公路建设作为推动公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公路建设理念,推动我省公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四个交通”发展要求,坚决贯彻落实部、省关于绿色公路建设理念的相关要求。切实提升公路内在品质和外在品位,着力建设以“质量优良、节能高效、生态和谐、安全耐久、舒适美观、服务优质”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公路。通过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引领,全面提升我省公路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省公路建设转型升级,实现公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过程,强调均衡协调,突出建、管、养、运并重,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坚持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我省东部山区森林覆盖率高、环境好,中西部平原干旱、风沙大、环境脆弱等区域特点,紧密结合季冻区气候条件,准确把握工程特点,明确项目定位,着力解决绿色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有特色、有亮点、有品位的工程设计,实现工程建设品质提升。
坚持创新发展。结合项目特点,开展科研攻关活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项目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大力推动理念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工程建设提供新动能和新活力,逐步提升公路服务水平和品质。
坚持示范推动。在总结鹤大高速“双示范”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部、省两级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依托相关行业政策,集中力量打造示范工程。以示范工程项目为带动,逐步建立起绿色公路建设长效机制,全力推动我省绿色公路建设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的实施,使绿色公路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总结归纳我省绿色公路建设的特色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公路建设成熟经验,逐步确立我省绿色公路建设的验收标准和评价机制。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资源利用,实现集约节约。
1.集约利用通道资源
(1)公路网规划时,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原则,统筹利用运输通道资源。
(2)公路新建项目规划、设计时,要尽量与公路共用线位,与铁路共用通道;结合区域路网规划考虑预留远期改扩建建设空间。
(3)公路改扩建项目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建设成本及沿线生产、生活影响等因素,充分利用原有线位;对拼宽、分离式路基方案比选,合理确定改扩建方案。
2.严格保护土地资源
(1)路线布设
①山岭区优先遵循“地质选线”原则,尽量避让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平原区合理采用短捷方案或低路堤方案,尽量减少耕地占用和分割;同时要尽量避让基本农田和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域。
②高填深挖、水田、湿地等路段,条件允许时,宜采用“以隧代路”、“以桥代路”等方案,尽量减少对原生环境的扰动和破坏。
③隧道采用分离式断面时,应尽量减小隧道两幅间距;短隧道宜采用小净距隧道或连拱隧道,尽量做到早进洞、晚出洞,保护生态环境。
④应尽量避让文物区;确实无法避让的,要按照文物影响评估报告及主管部门要求,采取必要的抢救性发掘措施。
(2)路基横断面设计要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前提下,合理确定边坡坡率及护坡道、碎落台、边沟宽度;条件受限时,可结合现场情况采用必要的支挡措施,减少占地。
(3)土石方调配要尽可能做到填挖平衡,减少线外取土,力争做到“零弃方”;挖余及路床换填土方要尽量利用,不满足填料要求的可采取必要的土质改良措施;对附近路段缺土的挖方段,土质适合填筑路基时,可采取侧向加宽取土方式,增加挖方取土数量。
(4)隧道出渣利用,要科学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合理安排工期、工序,最大限度利用出渣填筑路基,避免资源浪费。
(5)软基换填等弃土,要结合农田改造及景观绿化等综合考虑并合理加以利用。
(6)应做好取(弃)土场的复垦(耕)专项设计;原则上不设或少设弃土场,设置时应结合农田改造及景观绿化等综合考虑。
(7)路基施工前要做好清表处理,对清除的表土,单独集中存放,用于后期绿化和复垦。
(8)应充分利用互通立交区,减少取(弃)土数量。互通立交附近需借方的,应结合现场地形、地物条件,合理确定互通布设位置,增加互通立交区的取土数量,减少线外借土;互通立交附近有弃方的,可弃至互通环内,减少线外弃土。
(9)沿线设施布设
①在满足技术、经济和运行需求的前提下,场区宜同址合建;选址要合理利用路侧空间,优先选择荒坡地、石砾地、盐碱地等不利于耕种的土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综合考虑房屋供暖、污水处理等运营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运营成本。
②隧道变电所要因地制宜选址。条件允许时,可设在公路两幅之间。
③场区外电线路等要尽量沿既有公路及农耕道布设,减少耕地占用。
3.应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
(1)推广应用隧道温拌阻燃沥青技术,以适应隧道低温潮湿环境,减少施工时沥青烟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尽量减少对施工人员健康的不利影响。
(2)推广应用隧道照明新技术,宜采用隧道照明节能与智能控制系统,合理确定隧道灯具夜间照度,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运营成本。
(3)推广应用隧道智能通风技术,实现手动操作和检测信息采集的自动智能控制,提高隧道运营效益。
(4)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合理选用分布式智慧供电、太阳能并网电站等外场设备供电技术。
(5)房屋建筑要符合国家及我省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强建筑物屋面、外墙和外门窗的热工性能,有效降低供暖和通风系统能耗,逐步推广应用被动式节能建筑技术。
(6)房屋建筑要应用节水技术及措施,设置用水计量装置,采用用水效率等级较高的卫生器具,做好场区雨水收集利用,并合理使用中水。
(7)房屋建筑供暖优先选择接入城镇供热管网,不具备条件时,要综合考虑适用条件、成本投入及运维便利性等因素,合理选择蓄热式、直热式等供暖设备。
(8)房屋建筑室内照明系统宜采用分区、定时、红外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
4.推广废旧材料循环利用
(1)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路基填料应充分利用工业废(弃)渣、矿渣等废旧材料。
(2)公路改扩建项目,要结合项目实际,积极应用废旧沥青材料再生技术,最大程度利用废旧材料。
(3)公路改扩建项目,要充分利用既有公路挖除、拆除的废旧材料,合理用作路面垫层、路基填前处理、软基换填处理等材料。
5.推行绿色建筑设计
(1)房屋全寿命周期内,应最大限度节能、节地、节材,创造简约、低碳、适用的使用空间。
(2)房屋建筑设计时,应按照国家和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推广应用绿色建材、自然通风与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等新技术。
(二)加强生态保护,注重自然和谐
1.落实环保、水保相关要求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文件要求,严格落实环保、水保相关措施。路线经过自然保护区或环境敏感区时,优先选择避让方案;确实无法避让的,应按要求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保护区以及水源、湿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的影响。
2.推行生态环保设计
(1)结合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特色等因素,遵循“宜树则树、宜草则草”的原则,系统规划路域范围生态环保措施;结合项目特点,因地制宜地打造“环保优先、生态优益、景观优质”的路域环境。
(2)路线布设应随山就势,不片面追求“高指标”,努力实现“靠山不挖山”、“近水不涉水”;尽量靠阳坡布线,尽量放缓纵坡,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行车安全性;地形陡峭的路段可采用“半路半桥”、“分离式路基”等方案,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路线经过自然保护区或环境敏感区时,原则上不能在此路段设置取(弃)土场或临时施工场地;经过环境敏感区时,应做好路基与桥梁方案比选,保证区域内水系畅通,设置完善的横向排水、透水通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植物。
(4)路基防护要突出绿化功能,合理选取绿化树种,强化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植物搭配应充分体现色彩和造型的变化,营造舒适宜人的路域景观。
(5)中央分隔带绿化要以防眩功能为主,兼顾养护便利性。植物配置应选择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低、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6)采取桥面径流收集与净化措施,优化桥梁下部结构设计,减少施工、运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公路改扩建过程中,应提倡对具备条件的既有桥梁进行加固利用。
(7)加强隧道洞口的绿化景观营造,同时要保证隧道洞门的造型简洁;洞口仰坡宜栽植当地树种,局部点缀景观植物,最大程度保护原生环境。
(8)提升服务设施、观景台区域的景观效果。通过微地形营造、多种植物搭配及增加常绿树种数量、比例等手段,努力实现路域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场区内可利用花坛、树篱等分隔功能区。
(9)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路基防护排水要充分考虑生态、环保、景观等要求。
①路基防护排水应遵循“动态设计”的原则,根据现场情况及时优化调整工程方案。
②一般情况下,土质边坡应遵循“植物为主、骨架为辅”原则。
③强、中风化岩石边坡,可根据易风化程度及边坡稳定情况,采用客土喷播、主动防护网、框架梁等防护型式(或采用其他组合型式)。
④采取支挡措施确保边坡稳定时,要兼顾景观绿化效果需求,尽量避免采用浆砌或混凝土等圬工结构。
⑤一般情况下,边沟宜采用植草防护;当填、挖交界需设边沟急流槽时,或边沟位置土质松散、有渗水现象时,在有可能冲刷破坏及其他环保、水保有特殊要求的位置,应采取铺砌加固措施。
3.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
(1)加强植被与表土资源的保护利用,按照环保、水保相关要求,做好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主线、互通立交区、服务设施、施工场地、取(弃)土场等区域应严控清表范围,做好表土剥离、存放及再利用设计;主线两侧、互通立交区、隧道两幅之间等区域的树木要采取必要措施尽量予以保留。
(2)加强施工现场的污水收集处理。钻孔桩施工要做好泥浆回收,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3)加强隧道施工的扬尘、噪声监管,隧道洞内宜采取水幕除尘等必要措施。
(4)在自然保护区或环境敏感区施工时,应制定生态环保施工专项方案,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4.加强运营期环境保护
(1)加强各类环保设施的运维管理,须确保环境敏感区路段设置的路面或桥面径流收集系统等设施的正常运行。
(2)运营期内,应持续做好绿化植物的支护、浇水、裁剪、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植物成活率及景观绿化效果。
(3)积极推进沿线设施场区的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污水经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后方可排放。雨、污水管网应分设、分排。
(4)沿线设施场区要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置。
(三)着眼周期成本,强化建养并重
1.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
(1)结合周期成本理念,推广应用公路沥青路面柔性基层设计与施工技术,全方位优化路面结构设计。
(2)注重桥梁、隧道的结构耐久性设计,强调设计、施工的精细化控制,确保结构安全可靠,有效降低维护成本。
(3)桥型比选
①除建设期的技术、经济比选外,还应综合考虑标准化设计、装配化施工、便利化养护、残值循环利用等因素。
②应结合项目特点,统筹考虑钢结构桥梁应用。大跨径桥梁宜选用钢桁梁、钢箱梁等结构;条件允许时,中等跨径桥梁宜选用钢-混组合结构。
2.全面实施标准化施工
(1)路基防护排水的小型预制件应采用工厂化集中预制,保证预制工程质量,满足标准化施工要求。
(2)鼓励采用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等适合工业化建造的桥梁结构型式。桥梁设计应注重结构体系化、构件标准化、加工自动化、安装装配化、建造运维信息化、拆除部件再利用化等方面。
(3)严格按照《吉林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组织工地建设。主要包括驻地和施工场地,涉及拌和站、预制场、钢筋加工场及材料存放场的标准化建设等内容。
(4)应综合考虑施工中的“永临结合”问题,要将临时用房、施工便道、电力线路等与永久工程及其他社会设施深入结合。
3.提升养护便利化
(1)对高填深挖、桥头路基和防护工程路段,应根据日常养护需求设置人行踏步等必要设施。
(2)结合桥涵建养需求,加强结构耐久性设计,提高桥涵抗风险能力,确保构件可换、养护可达。
(四)实施创新驱动,实现科学高效
1.推进建设管理信息化
(1)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建设管理模式及手段的转型升级。
(2)完善智能联网联控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施工现场质量检测数据的实时联动共享。
2.鼓励BIM技术应用,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鼓励BIM、GIS技术应用。通过高清遥感影像、高精度数字地面模型与BIM模型的深度融合,实现综合信息可视化,进而开展相关统计、计算、分析工作,提高建设精度与效率;逐步将BIM、GIS技术引入到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日常运营维护工作中,全面提升公路“建、管、养、运”水平。
(五)开展专题研究,推动示范引领
1.加强课题研究
加强在公路改扩建和信息化方面的绿色公路课题研究,推进绿色公路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逐步确立我省绿色公路建设的验收标准和评价机制。
2.创建典型示范
截至2018年底,全省范围内有多条高速公路被列为部、省两级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省厅将持续推进我省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创建,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绿色公路技术体系,为行业打造绿色公路体系提供支撑,推动我省绿色公路的快速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建立省厅与项目法人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参建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按照省厅印发的《吉林省绿色公路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吉交技〔2017〕275号),项目法人要在绿色公路建设过程中成立绿色公路组织机构,为绿色公路相关工作全面把关,确保绿色公路建设顺利推进。
(二)制度建设
项目法人应结合项目特点,编制好绿色公路实施方案。要坚持不懈抓好绿色公路建设相关工作,制定典型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建立相关考核与奖惩制度,保障示范工作责任全部落实到位,确保绿色公路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成熟经验,努力实现绿色公路建设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三)技术保障
项目法人要高度重视技术咨询论证工作。方案编制及设计阶段,要聘请行业内权威咨询单位(专家)做好技术把关;建设阶段,要通过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绿色公路的建设品质。
(四)宣传推广
要组织做好绿色公路建设的宣传活动,提升绿色公路理念,培育绿色公路文化。通过技术培训、座谈交流等方式,提高参建成员的绿色发展意识、业务水平。通过现场观摩、媒体报道等方式加强绿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成果的宣传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吉林省的绿色公路建设经验,努力打造我省公路建设的新名片。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
2018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