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市已建成农村水泥(沥青)路1868公里,100%的乡(镇)、行政村通硬化路,100%的行政村通客运班车。2016年被省政府评为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17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第一批创建县市。
完善体制机制,层层夯实主体责任
“四好农村路”建设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更离不开责任与担当。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磐石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由交通运输局部门行为上升为党委和政府行为,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为组长,交通、公安等部门和各乡(镇)为成员的组织领导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工督导工作落实,形成了分管市长牵头、多方联动的农村公路建设新格局。二是明晰责任体系。制定实施《磐石市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及考核细则,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绩效考核、干部的评先选优和提拔任用挂钩,并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和有关部门,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镇领导包村、镇干部和村干部包路段的“捆绑式”包保责任体系,切实把责任细化到镇、到村、到人。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完善市长、乡(镇)长(站长)、村长“三长”农村公路管理机制,在全地区率先成立农村公路管理所,并在全市268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公路管理议事机构,招聘农民养护员工422人,负责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养护率达到100%。市政府将管理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了“责任以县级政府为主体、资金以公共财政为主体、养护以市场为主体、监管以公路交通部门为主体”的管养新体制和新机制。
强化资金保障,多渠道攻克瓶颈难题
磐石市委、市政府每年拨付财政资金631万元用于保障农村公路养护,同时,针对资金缺口,多渠道破解瓶颈难题。一是政府融资。抢抓中央支持农村公路融资贷款的有利契机,整合政府融资平台,将一些需要建设和路况破损严重的农村公路打包近4个亿,采用PPP方式进行融资,2017年组织养护工程施工104公里。二是整合资金。成立农村公路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整合各部门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并积极打捆包装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全力争取国家、省市和银信部门的资金支持。2015至2017年,整合水利、农业、发改资金5610万元,修建水泥路94.5公里。三是社会注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在农村公路大中修、水毁恢复、绿化等工程中,通过采取市场化运作筹一点、沿线工矿企业拿一点、农民“以资代劳”补一点等方式,解决养护资金缺口问题。2017年,投资26639万元,其中吸收社会资本1550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56公里。
注重养护管理,携手联动群策群力
磐石市始终重视建养并重,在抓好建设的同时,把养护管理牢牢抓在手上。一是开展专项治理,不断优化路域环境。2017年,开展了公路用地确权专项行动,专门成立全市“路田分离”和确权整修工作组,全力推进农村公路用地确权。靠“政策”确权,将农村公路、路肩、植树台确权工作与农村土地确权同步推进,对公路两侧用地,无争议的,一次性确权到位;有争议的,暂时搁置,建立台账,为日后收回做好相应准备。用“技巧”确权,创新工作方式,组织部分乡(镇)通过以地换地、用清收还林地和集体机动地换地等方式,灵活置换公路用地,并从农民手中收回土地600公顷。凭“感情”确权,充分利用同学、亲属等各种人脉关系,用耐心细致的工作说服群众。目前,全市90%农村公路实现了“路田分离”,2018年可全面完成农村公路“路田分离”及公路绿化工作。二是秉承整修传统,切实发挥群养优势。坚持政府牵头、交通部门指导、乡(镇)街组织实施的“三位一体”运行模式,开展全市整修大会战,实行“三包三负责”日常管护机制,即每家每户包门前道路的卫生、栽花、除草;每家每户按照各自的分段,负责连屯路的路面清扫、路肩维护和路侧栽花除草。同时,将“三包三负责”纳入“村规民约”,让每家每户都参与到村屯环境改善中。三是坚持高标准,提升管养水平。提出“五定四到位三成线”的具体要求,即定路段、定家庭、定标准、定责任、定监管;灌缝按时到位、路肩培护到位、边沟清淤到位、路面病害处理到位;路肩成线、边沟成线、植树台成线。
突出利民惠民,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磐石市农村路网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一小时交通经济圈”,全面助推了经济、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一是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交通扶贫的重要内容,积极向上级争取扶贫水泥路建设项目,打通扶贫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2016至2017年投资3353.6万元,完成扶贫水泥路建设项目9个51.7公里,涉及7个乡(镇),辐射19个村屯。二是推动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力推广农村电商工程,阿里巴巴“村淘”等项目全面接入,将农村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有机融合,建设了县级物流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服务站、村级综合服务点的三级物流节点,以商品流带动物流,实现了区域农村物流网络与干线物流网络的有效衔接。涌现出“山菇娘”“大美取柴河”等一批农副产品省内知名品牌。同时,将农村公路作为连接乡村旅游景点和游客的重要纽带,通过农村路网建设,将全市各乡(镇)旅游资源“串珠成链”,着力打造包括生态观光游、休闲采摘游等为主要内容的便民旅游交通网,农村休闲旅游新兴业态初具规模,红色旅游方兴未艾。三是助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破解农产品运输难题,在全域范围内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全市中药材、食用菌、果品等特色产业规模大幅提升,产值累计达到18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8倍。(磐石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