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至机场改扩建项目复工纪实
旧路面铣刨施工
3台机械在河道里轰隆作响,正在进行饮马河大桥桩基施工;路面铣刨机徐徐前进,将铣刨下来的沥青直接装上运输车;20余名工人在桥面上分工协作,进行桥梁拆除作业,施工安全警示标识、安全监督员随处可见……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吉林至机场改扩建项目(以下简称长吉改扩建项目)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3月26日,来自央广国际在线、吉林日报、省电台、省电视台、中国吉林网等13家媒体的18名记者来到备受关注的长吉改扩建项目一线,对该项目如何落实“三抓”、确保按时通车和施工安全进行了采访。
一线工人加班加点抢进度
抢先抓早,推动长吉早投产、早达效
“我们按照省厅关于‘三抓’的具体部署,抢先抓早,将所有准备工作往前提、往前抢,全线在3月7日就全面复工,较省厅确定的复工日期提前了一个月有余,以实现项目建设早投产、早达效。”长吉改扩建项目指挥部指挥长张翊翱指着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的饮马河大桥对记者说。
26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长吉改扩建项目三工区饮马河大桥施工现场,此时河道里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对大桥的标高进行测量,三台机械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这里早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据张翊翱介绍,围绕今年9月末通车的目标,指挥部提早开展征地拆迁、人员进场和交通分流组织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推动项目早复工。在征地拆迁上,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加大征拆力度,目前,主线占地界内征拆工作基本完成,桦皮厂连接线征地工作全部完成,建设用地组件已报至省自然资源厅。在人员进场上,于1月10日召开年度计划工作会,制定了主要工程项目阶段性工期节点计划,要求施工单位早进场、早启动。2月11日(正月初七)指挥部全员就位开展工作,2月12日施工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返回工地,2月19日施工单位已全员到岗。
鉴于长吉改扩建项目半幅通车、半幅施工的特殊性,交通分流组织成为复工准备工作的重要一环。指挥部提早与交警部门沟通,所需的材料、标识标牌制作等在春节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封闭施工前已全部到位。2月13日指挥部召开封闭交通调流方案制定及各项工作落实会,按照交通组织规划,3月3日,封闭长春至吉林方向道路,3月4日至7日期间,施工单位设置完成左幅逆向通行所需的交通标志牌、隔离墩等设施。3月7日下午,左幅交通开放,正式封闭右幅,长吉改扩建项目全面复工。
饮马河大桥开始进行桩基础作业
剑指通车,高质高效加快项目建设
“剩余工程量大、工序交织多,可以说长吉改扩建项目工期压力非常大。我们会根据需要随时加大投入, 9月末通车的目标雷打不动。”中铁十二局长吉改扩建项目总负责人宋权贵说。
在二工区的一座桥面上,记者看到,为了抵御依旧寒冷的天气,20余名工人身着棉衣、头戴棉帽,包裹得非常严实,他们分工协作,正在进行桥面的拆除工作。据宋权贵介绍,2018年在几乎没有附属工程施工的情况下,9月中旬完成了左幅施工,而今年房建、机电、交安等附属设施工程将集中实施,工程量大,且受工序衔接顺序限制,机电、交安等工程均要到建设后期方可实施,工期十分紧张,必须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加快施工进度,避免衔接不畅、相互干扰造成窝工,也要为七八月雨季抢出时间。3月7日下午,道路封闭转幅后,施工单位连夜组织设备进场,开始旧桥拆除、桥面拆除、路缘石及护栏拆除等作业。截至目前,饮马河大桥、鳌龙河大桥、大绥河中桥完成旧桥拆除,拆桥工作较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并于3月16日开始桩基础施工。另外,全线68座中小桥桥面需凿除重建,目前完成50座小桥旧桥面混凝土拆除,完成重建桥面3座;拆除路缘石及拦水带61公里、护栏56公里、标志牌等临时设施84余处;拆除九台收费站雨棚及收费亭设施1处。施工备料已完成总计划的65%,完全能够满足施工需要。
技术人员进行大桥标高测量
“这是我们从德国引进的世界上最先进的路面铣刨机,速度快、质量高,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4公里的路面铣刨。”二工区项目经理常海明指着已在作业的大型机械向记者们介绍,长吉改扩建项目最“较劲”的就是路面,这个难题解决好了,进度和质量都不会有问题。长吉老路面改造采用的是“动态设计”,这也是确保工程质量最重要的一环。所谓“动态设计”简单说就是在施工前要对老路面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确定下一步的施工方案,检测后符合技术要求的是一种施工方案,不符合要求的要铣刨掉,又是另一种施工方案,这给工期保障带来很大压力。“我们组织精兵强将,调集精良的施工设施,争分夺秒,日夜加班,奋力拼抢,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加快进度,从目前情况看,我们有信心在9月底实现通车的目标。”宋权贵表示。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按时优质交工,指挥部努力在施工方案上“做文章”。开工至今,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局领导多次到一线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设计单位派代表驻守一线,跟踪服务,及时调整设计;指挥部的工程管理人员、总监办的监理、中心试验室的试验检测人员,全年无休息,管控工程质量;全线开展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努力把这条路建设成真正的品质工程。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4.24亿元,占总投资的62%,并已完成左幅施工。
双隔离设施保障通行安全
立体保障,安全、效益实现双赢
长吉高速公路是连接长春和吉林的主要交通大动脉,是龙嘉国际机场的主要快速集运通道,在建设前,省交通运输厅应吉林市政府需求,会同设计单位、交警部门进行了详细论证和反复协商,最终确定半幅封闭施工半幅单向通行的交通组织方案,这也给施工安全和通行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针对半幅封闭施工、半幅通车运营的模式,建立了立体式的安全保障体系,做好了全方位的应对,力求实现安全和社会效益双赢。”张翊翱说。在一工区,记者看到,除了W板外,通行运营侧还增加了人工隔离带,安全警示标识、减速带和隔离墩在施工侧频频可见,为通行安全和施工安全上了多道保险。“长吉改扩建项目是在内侧加宽,我们需要在中央分隔带进行施工,交叉施工比较多,路政、公安执勤的车要通行,施工车辆、设备要通行,我们只能摊铺了一半,还有一半作为便道使用,安全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一工区项目总工祝书波向记者介绍,长吉改扩建项目加大了在安全上的投入,将无人机引入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对施工现场进行空中巡察辅助安全监管。施工管段路口设立门禁系统、购置智能巡逻车、设立VR安全体验馆等措施都有效地为项目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做好安全提示,确保施工安全
在确保通行安全上,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路面警力投入,加大路面巡查的频次和巡逻密度,在半幅施工、半幅通行的情况下,保障安全畅通。在重点节假日还派出警力定点值守,及时发现问题、疏导车辆。建设期间,也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内部施工车辆的管理,规范行车秩序,尽量避免施工车辆和社会车辆的交叉混行。与此同时,还在媒体上强化了宣传,提醒群众利用长吉南线、北线出行,做好交通分流工作,为长吉改扩建减少安全压力。
乘着“三抓”行动的东风,长吉改扩建项目正向着9月末通车的目标全速前进,争取早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贡献。(张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