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大高速公路应用填料型火山灰改性沥青摊铺路段
4月16日上午,春雨淅沥。位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兴隆大路4887号的吉林省季节性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里,人流涌动。省交通运输厅领导和厅机关、厅直属单位的近百名同志,正在这里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集体参观活动,通过对省交通科研所科研成果和行业重点实验室的深入了解,切实感受和体会交通科技创新成果对于行业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科研成果目不暇接
创新基地名不虚传
走进成果展厅,看到整面墙上展示的近十年来项目获奖证书,令人目不暇接,让人感到,这里是名不虚传的我省交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和基地。
省交通科研所始建于1960年,多年来,以公路交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为主业,在吉林交通运输发展中持续发挥着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目前,该所有包括交通运输部行业重点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在内的十余个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有高层次创新人才47人,有路基路面桥隧及养护方面试验设备200余套,实验室综合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参与了交通部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并承担10余项西部交通科技项目,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全过程支撑了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智慧公路试点等交通运输部示范工程的申报和实施,获得交通运输部及行业的高度认可。数据显示,仅最近10年,该所就完成科研课题160项,获国家专利26项,编制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19项,38项成果纳入交通运输部及省厅科技成果推广目录,为吉林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废旧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合站
破解季冻区公路工程技术世界性难题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突出
季冻地区道路冻害一直是困扰世界公路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严重影响道路使用质量,我国每年在此耗费资金高达几十亿元。我省是典型的季冻区,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研究所科研团队一代接着一代干,历经二十年产学研联合攻关,以中加国际合作研究和省部级多项重大科技计划为依托,开展室内试验、现场调查、野外观测、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总结出季冻区公路工程抗冻耐久及生态环保领域的系列成果,系统解决了季冻区高速公路抗冻耐久、生态环保技术难题,于2017年一举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系列成果首先在我省鹤大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完美体现,鹤大高速公路被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专家们誉为科技创新与应用的“范本”和科学发展的鲜活“标本”。2018年,经交通运输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推荐,鹤大高速公路与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一起参加了香港“创科博览”科技展,成为吉林交通运输的一张亮丽名片。据统计,现在,这一成果已经在国内9000余公里季冻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推广应用,并走出国门,应用于加拿大等国家公路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鹤大高速公路应用SMA铺筑路段
研发路面新材料
助力品质工程推动绿色发展
新材料研发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革命性手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研究所研发的SMA、填料型火山灰改性剂、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技术,对我省公路品质工程建设和绿色公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入和推广SMA。我省是国内研究和使用SMA最早的省份,1991年从德国引进该项技术,编制了吉林省地方标准《SMA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目前,SMA在吉林省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建设中全面应用,部分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也采用了SMA,应用里程累计超过5000公里,明显提高了沥青路面质量和使用寿命。
填料型火山灰改性沥青技术是以公路挖余的火山灰废弃料为母材,研发的沥青改性剂产品,能够减少路面车辙70%,降低路面开裂10%,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编制了吉林省地方标准,获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在我省鹤大高速公路及G303集锡一级公路等9条公路的建设和养护中已累计应用180余公里,节约寿命周期成本约2.7亿元。
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技术是利用废旧轮胎研磨加工的橡胶粉颗粒通过特定的工艺对沥青进行改性,形成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技术,一方面可缓解极端气候条件下季冻区沥青路面车辙和开裂病害,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养护维修费用;另一方面实现了废旧轮胎资源循环利用。该技术在鹤大、嫩丹、伊开等高速公路进行示范及推广,累计里程约398公里。调查表明,在统计期内,可节约工程建设及养护维修费用约6.95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还有正在进行的石墨烯防腐涂料、环保型融雪剂、玄武岩纤维等环保节能型技术研发,不仅能服务交通项目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绿水青山,还能够带动一批新型产业或废弃物加工利用产业发展。
现场技术服务
深入开展施工技术咨询与服务
让科研成果助力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科技对工程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依托多年科研成果,开展高速公路施工技术咨询和服务,为工程建设提供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技术支持,是近年来科研所助力交通运输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据了解,近年来,他们共为长春至松原、营城子至松江河、通化至丹东高速公路吉林段、鹤大高速公路小沟岭至大蒲柴河段、长春至深圳高速公路长春至双辽段等16条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服务,累计服务里程达到1100余公里。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开展料源优选、混合料配合比、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的优化服务等,为现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深受项目法人和一线建设者的欢迎。
在“十四五”高质量建设交通强省的崭新征程上,省交通科研所作为全省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中枢”,承担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技术支持单位,该所遴选5个突出季冻区特色的试点项目,将努力实现“交通设施建设争创一流”“智慧交通引领发展”“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目标,实现技术领域率先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成果和先进经验,为全国交通发展提供吉林模板;并将做好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试点项目吉林省高速公路智能化示范工程的技术支持,努力为吉林交通数字化转型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秦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