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吉林市交通运输局驻驿马村第一书记仝瑞刚
2016年2月,仝瑞刚被吉林市交通运输局派驻到磐石市驿马镇驿马村任第一书记。在下派期间,他履职尽责,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大力发展驿马村的大棚种植项目,深入一线,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70余件,为吉林市交通运输局扶贫工作作出了贡献。
迎难而上
踏入驿马村,这片荒寂的土地超出仝瑞刚的想象:疾病与贫穷把村内2100户村民压得抬不起头,肢体残疾、脑血栓、脑瘫……这是一个因病丧失劳动力而致贫的典型村。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仝瑞刚感觉到了肩膀上那沉甸甸的负担,并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带着村里人站起来,走上致富之路。
授之以渔
上任第一天,仝瑞刚在与驿马镇领导座谈之后,就来到了冯铁友等6户贫困户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并鼓励他们振作起来。经了解这些贫困村民缺乏劳动力、缺乏资源、没有技术、没有经验,仅靠几亩薄地和每月的低保金,这点收入连养家糊口都无法做到,更别提脱贫致富了。进村之初,仝瑞刚整夜睡不着觉,思考驿马村的脱贫之路:依靠国家和省市的救济资金只能解决一时的温饱问题,却不能使村民们脱离贫穷的泥潭,唯有让村里与外界形成一个产业链条,让每一个贫困户都参与进来,形成生产力,才能真正的强农富农。
仝瑞刚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将驿马村124户的每一户贫困村民的情况熟记于心;又主动联系吉林市脱贫办“智囊团”,经多方协调,请到了市农科院院长及专家到驿马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发展棚膜经济,种植香菇、芦笋、木耳,就地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目标。
行家里手
经过初期的摸底与调研,仝瑞刚在驿马村“踢”出了扶贫工作的“第一脚”——建立棚膜经济脱贫产业园,计划依靠种植香菇、芦笋和木耳实现脱贫目标。
经过认真研究和多方协调,仝瑞刚帮助通过贫困户申请政府脱贫基金贴息贷款、上级帮扶单位扶持、申请国家和省市有关脱贫攻坚的专项资金,筹集资金建设香菇种植大棚8栋、冻蘑种植大棚2栋、芦笋种植大棚3栋,种植木耳6万袋。最终,30户贫困户中的36人决定到驿马村脱贫产业园上班。村民们有了工作,有了股份,内心也有了期盼,仝瑞刚这三个字在村民的心里逐渐生了根、发了芽。
现在,仝瑞刚和他的大棚蘑菇一同进入了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8栋绿色、生态、环保的香菇大棚每天产量3000多斤。谈起他心爱的蘑菇大棚,原本话不多的仝瑞刚俨然是半个行家。从一开始零基础的门外汉到如今头头是道侃侃而谈的行家里手,没有人知道这中间究竟仝瑞刚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思虑到东方泛白。
深受信赖
“仝书记是好人啊,在蘑菇移植的关键时候需要有人不间断照顾,我们睡在家里,他睡在地头临时搭起来的彩钢房。”“人家仝书记,放着市里的干部不当,跑到我们这村里种地,这是真能帮助我们的人。”提起仝瑞刚,村民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我就是凭良心做事,尽一个党员干部应尽的职责。既然我来了,就要对他们负责。”听到村民们的称赞,仝书记谦虚地说。有时候,几句真诚质朴的言语,却比华丽的词藻更能够打动人心。
全心投入
仝瑞刚对他的帮扶工作,对他的棚膜经济是全心投入。一次下大雨,为了不让村民的劳动成果白白流失,仝瑞刚奋力冲向裸露在雨中的菌段。雨越下越大,菌段还有一角没有遮盖,他立即将自己的上衣脱下遮盖菌段。将菌段全部安全遮盖后,仝瑞刚坐在运输车上,看着镜子中胡子“拉碴”、浑身是泥的自己不禁失笑:“要是我妈和我媳妇看见我如今的模样,怕是要心疼。”一年多以来,400多个日日夜夜,仝瑞刚走家串户,在田间地头,他的身影随处可见,小小的一个驿马村,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仝瑞刚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着他的村民,脱离贫穷,向着幸福前进。
驿马村的傍晚沉浸在的暮色中,乡道上没有路灯,仝瑞刚坚守在这里,并不感到孤独,因为他有那些热心关怀扶贫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还有被他唤起激情渴望脱贫的乡亲们的期盼。他将与驿马村的村民们一道,让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