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资讯 information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 2016-09-07 09:21 来源:
  打印
字号: [ ]

鹤大“醉”美行

  雁鸣湖畔,大沟高架桥倚边而过,在阳光的沐浴下,似有湖水共长桥一色之景;座座隧道,座座高架桥,穿山越岭,绿意萦绕,高速公路两旁美景令人目不暇接……8月24日,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澳、英等600余位代表来到鹤大高速公路(吉林境)进行考察。沿途科技与生态的和谐融合,全程贯穿绿色交通理念,形成处处景致,让代表们直呼过瘾,纷纷赞叹:“这真是一条令人流连忘返的‘醉’美之路!”

  美景怡人源自生态保护

  8月24日是2016年第二届全国绿色公路发展暨鹤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技术交流会首日。早上7时30分,代表们准时登上大巴,从延吉出发开始了一天的考察,前往即将完工的鹤大高速公路。当天,省交通运输厅还与延边州广播电台合作,在行驶途中为考察团讲解项目特点与地方特色。

  此次考察线路经过省交通运输厅精心制定,首站即是“重头戏”——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雁鸣湖湿地旁的大沟高架桥。

  “这条路修得真靓啊!”沿途驶来,两旁树木郁郁葱葱,不远处的庄稼地里玉米即将迎来金秋丰收时。这一切被代表们尽收眼底,引来阵阵讨论,毫无旅途之劳累。10时20分,考察团到达首站大沟高架桥头,代表们纷纷下车,近距离观察鹤大高速公路路面、附属工程等,想要将眼前的一切尽收于心;或是来到桥护栏边,与雁鸣湖合影留念,感受这绿色之美。

  “鹤大高速公路位于长白山腹地, 地处季节性冰冻地区,是我国首次在季冻地区开展的科技示范项目。为了保护雁鸣湖湿地,我们在鹤大雁鸣湖营造了仿自然湿地,恢复了湿地生态系统,达到了湿地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目的。”顺着省高建局副局长李长江的声音,代表们聚集到展板前,听取鹤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总体情况介绍,并纷纷掏出手机,紧跟李长江的步伐,照下他讲解的每一块展板。

  已经来过多次的部交通科研院专家王新军告诉记者:“随着鹤大高速公路趋向完工,它的美亦是越来越靓丽,如桥下的人造湿地,不见人工痕迹,好像以往就在那里天然存在。”

  变废为宝引关注

  14时10分,考察团来到位于敦化附近的生态砌块生产厂,在这里,“零弃方”这一理念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存在。

  日产2000平方米的全自动砌块成型机,全自动的蒸汽养生室,护坡砌块、挡墙砌块等产品摆放整齐……刚一下车,代表们被这种建于项目旁的砌块制品生产方式吸引住了目光。

  “这些砌块全是用我们隧道的弃渣加工而成。”吉林久盛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仲海向代表们介绍,鹤大高速公路在项目沿线建立砌块制品生产厂,推广应用生态砌块护坡技术,用生态砌块合理地替代了传统的浆砌片石或叠拱护坡,节约资源,降低造价。同时,通过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及自主研究的工艺,开发了以工程弃渣为原料的多种适用于不同边坡特点的生态砌块产品,将过去抛弃的隧道弃渣变废为宝。

  “这真是全面贯彻实行‘零弃方’要求的典型示范。将来我们也将尝试在普通公路借鉴这一‘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理念。”省公路管理局科技处处长宋文祝说。

  试验路段科技含量高

  鹤大高速公路ZT05标修筑了10公里5种典型路面结构试验路,还建成了首个季冻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长期性能研究观测基地,而这就是考察团的第三站。15时,考察团到达ZT05标贤儒互通,对季冻区高速公路路基路面长期使用性能研究应用项目进行考察。

  “我们积极探索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首次在东北地区新建高速公路最大规模推广应用工厂化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利用废旧轮胎50余万条。”省交通科研所副所长陈志国介绍,该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沥青路面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实现废旧轮胎的循环利用。

  这项新工艺也引起了广大交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这条路科技含量太足了!”来着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陈亮亮在现场拿起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与省交通科研所工作人员交流了起来,详细了解了工厂化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情况,听到紧要处还与工作人员交换了联系方式,相约晚间继续探讨。

  15时30分,考察团继续前行,通过柞木台隧道时,在车上观摩了高寒山区隧道保温防冻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实际运用效果。研究人员建立了隧道保温层厚度、设置长度计算方法,首次对鹤大高速18座隧道保温方案进行了动态调整,实现了隧道抗冻保温设计由经验法向理论法的转变。

  还原自然的人工湿地、变废为宝的生态砌块、废旧轮胎循环利用、隧道保温防冻技术以及沿途的风光,让一天的时光,紧凑而又充实。虽然,这一天只走了鹤大高速公路雁大段100多公里,却也令众人收获不小。澳大利亚专家杰夫·韦伯表示:“这些技术成果非常有借鉴意义。”(饶波 张士鹏)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