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资讯 information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 2016-09-29 10:28 来源:
  打印
字号: [ ]

努力打造季冻区公路建设绿色范本

  震撼!在参观考察完吉林省鹤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后,多位代表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山东交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林透露,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雁鸣湖的时候,就为修路可能产生的破坏担心。“在现场看到路在山水中,道路与环境能做到如此和谐,真是非常好。”王林赞赏地说。

  8月24日至25日,中国公路学会联合吉林省交通运输厅举办第二届全国绿色公路发展暨鹤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技术交流会,与会专家、代表实地参观考察鹤大高速公路,依托该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研讨绿色公路科技政策,交流创新技术,推动公路建设转型升级。

  鹤大高速公路实体工程的震撼感受加上绿色公路带来的理念冲击,让代表们直呼不虚此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现挂职宁夏固原副市长的陈济丁说:“我们想借鉴吉林的经验,加强固原绿色公路建设,下一步还要着手旅游公路的规划。”

树科技“范本” 建绿色“标本”

  鹤大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规划网中南北纵线中的第一纵,是黑、吉两省出海通道,也是我国东部边境国防建设的重要通道。

  与会代表参观考察的是鹤大高速吉林省境内的小沟岭至抚松、靖宇至通化段高速公路,共计339公里,概算总投资251亿元,于2014年4月开工建设,2016年10月底建成通车。该项目也是吉林省投资额最大、里程最长、区域生态最敏感、施工技术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作为季冻区的典型代表,吉林省一直存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难度大、公路冬季养护成本高的问题。为解决季冻区抗冻技术领域难题,经过20余年的科研攻关,吉林省在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抗冻技术以及公路运营技术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发展。依托已有的科技成果积累,“长白山区鹤大高速公路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科技示范工程”2013年获部批准,成为季冻区新建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常晓春介绍,作为全国首个季冻区新建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鹤大高速公路以抗冻耐久、生态环保、循环利用、低碳节能为着眼点和施力点,实现了“以工程为载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成果开发与推广应用模式的探索。同时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致力于为占国土面积53.5%的季冻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示范,全力打造行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范本”和行业科学发展的鲜活“标本”,共开展了7个专项、23个子项的科技示范,融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于一体。

  据统计,通过示范工程,全线共收集表土228.32万立方米,保护原生生态环境9.1万平方米,施工初期保护树木34.5万余棵,现阶段测算共替代标油3.58万吨,节约标煤2.0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05万吨。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乃至未来较长时期公路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在本次交流会上,部公路局副局长周荣峰对《意见》进行了更详细地解读。

  而鹤大示范项目在建设之初,总体思路就已经契合了绿色公路的发展内涵。吉林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王潮海介绍,针对项目地处季冻区、长白山生态敏感区,地产材料丰富等特点,鹤大高速公路将绿色理念应用于公路工程设计、施工、运营全寿命周期,贯穿公路建设的各个阶段、工序的全过程,从抗冻耐久、生态环保、循环利用、低碳节能全方位,发动建设管理、设计科研、施工、监理参建各方全员参与,为示范项目实施保驾护航。

建设成果显而易见,甚至超出很多专家、学者的预期。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长江学者陈建勋坦言,确实没想到植被被保护得这么好,珍稀树木、珍贵树种都得以很好地保护,从这点看,科技示范名副其实。

  在立项之初,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就联合吉林省的科研院所,包括企业,开展了生态环保方面的相关研究,院长石宝林认为,在湿地环境下的水系连通、表土的再生利用、原生植物的保护等方面,鹤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项目在全国有推广意义。

  “过去讲绿色,更多的是绿化。今天讲绿色,是可持续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概念。”王林表示,此番“绿色”,让人耳目一新。他指着隧道口对记者说:“你看现在的这个隧道口,很少见到大批量的混凝土,全都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减少开挖,说明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加强了。”

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采访中,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颂昌和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副局长李长江等专家、代表分别提到,绿色理念由来已久,而技术进步才是将理念落地的必要条件。

  比如,多年前曾有过大面积试验却没有得到有效推广的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技术。李长江认为,橡胶沥青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比常规的路面材料好,但受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发展并不理想。“我们理念先到位,技术再跟进,事业就好做了。”至少在鹤大高速公路身上,李长江找到了信心。

  为适应季节性冰冻地区气候特点,鹤大科技示范工程有6项创新技术值得称道——

  建立路基路面长期使用性能监测体系,形成抗冻耐久的长寿命路面典型结构与材料指标阶段研究成果;

  开展地产筑路材料填料型火山灰改性沥青混合料及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形成地产筑路材料的成套综合利用技术;

  形成应对极端气候的高性能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成套技术,形成工业和矿业废弃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循环利用技术;

  深化隧道弃渣、弃方巨粒土及尾矿渣填筑路基关键技术,实现筑路材料和土地资源的节约;

  采用隧道照明节能与智慧控制技术,形成高速公路低碳节能技术;

  提出保护水系连通的路基建造技术、湿地营造与补偿技术、寒区服务区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技术。

成效初显 示范引领

  鹤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作为全国首个季冻区新建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集万千瞩目于一身,依托本省20余年的科研成果,集合全行业的智慧力量,实现了“范本路”与“标本路”的既定目标。

  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依托科技示范项目,共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制了《季节性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行业标准。 

  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开工至今,共有粉煤灰利用、隧道弃渣利用、橡胶粉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期集中供电、沥青拌合楼油改气五个项目产生节能减排效果。

  环境保护初见成效。目前,鹤大高速公路全线植被保护、表土收集成效显著,包括水曲柳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大量原生植被被保留下来。

  工程质量有效提高。通过“季冻区柔性基层路面技术、隧道保温防冻技术”等一批抗冻耐久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有效提高了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以及桥隧构造物的抗冻耐久性。

  谈及科技示范工程的意义,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常晓春表示,鹤大高速公路对吉林省未来3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将起到示范作用,对全国季冻区未来2万多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将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下一步,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将取得的技术成果全方位应用于吉林省“十三五”启动的集安至双辽、辉南至白山、龙井至大蒲柴河等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实现优秀技术成果的复制和推广,扩大示范效果,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李春晓)

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