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性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和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经济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六方面理论成果。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全面总结了以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结晶。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系统总结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等十一个方面主题、十四项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其中第七条指出“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高度概括,展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逻辑严密、植根实践、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我们要深刻领悟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理论创新。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必然要求。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发挥党的领导定海神针作用,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进入新发展阶段。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新篇章,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必须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研究新的情况问题,作出新的部署安排。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新发展理念。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是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构建新发展格局。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是立足中国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战略抉择,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